【摘要】:通过观察和抽样调查发现,大中城市周边地区(不一定完全是城市郊区)250公里左右以内,是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度假及外来游客的高频出游地区。在居民收入水平和游憩需求的现实条件下,这种近程、短期、高频的出游行为,在上述领域构成了游憩土地利用密集地区。 在城市游憩市场从城市内部向郊区移动的趋势下,当地将旅游开发视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发力度加大,出现了环绕城市外围,处于近郊乡镇或周边市(县及其所拥有的农田、林地、水面、山丘等景观的包围之中,与城市交通联系便捷,主要适应城市居民休闲度假需求的土地利用形式,它们具有观光、休闲、度假、娱乐、康体、运动、教育等不同功能,或同时具有上述各种综合功能。 环城游憩带的发展基本上是自发性的市场化增长过程。其总体规模大,,单体规模小,由于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使其在粗放利用的基础上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格局。同时,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益低、经营管理水平差及市场无规范的问题对环城游憩带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在对西安本地居民和外地来陕游客市场抽样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手段,运用游憩产业规划理论、旅游学、游憩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管理学的理论,从开发、经营、管理三个层面,从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水平两个视角,对西安城郊环城游憩带的开发和土地利用效益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提出通过规划引导、指导开发;通过引导和培育市场、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建立和完善产业支持系统,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和管理环境,提高产业效益水平和土地利用效益。 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引言部分:明确了环城游憩带的开发在城镇化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现实意义。 第一部分:阐述了游憩、旅游、环城游憩带的内涵、特征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从产业市场、资源利用和经营管理三个方面,介绍了环城游憩带的现状和发展过程;分析了环城游憩带国内外研究进展状况。 第二部分:通过抽样调查统计分析表明,西安本地居民和部分外地游客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的游憩市场,在近距离出行规律的作用下,频繁地指向郊县(区),是影响西安环城游憩带形成的直接动因。由于旅行成本和城市土地价格在空间上的变化梯度的不同,环城游憩带所处的位置也有差别:同时,环城游憩带的区位与中心城市的空间关系并不完全受行政界线的制约,有时它会越出市域范围而达 到周边省市。通过研究表明,消费者对游憩消费的需求、资源的创新、级差地租与 旅行成本的相互作用、当地政府的产业政策及投资者的投资意愿,是影响环城游 憩带形成的最主要因素。 第三部分:通过国内外环城游憩带土地利用配置模式理论与实践的分析,提 出了环城游憩带土地开发利用的五项基本原则;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分析了环 城游憩带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与分类,根据游憩功能及其土地利用商业性程度的 大小,将所有的游憩用地划分为商业性的(即度假住宅区、主题公园、商业游憩 区、附属游憩区)和公益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历史文化名城、纪念地、 博物馆、文物古迹、原野、河流湖泊及水库等区域)的两种基本类型。 第四部分:介绍了游憩产业规划理论和游憩产业规划方法。游憩规划理论包 括游憩发展理论与游憩空间理论,以此理论为依据,既能在时间序列上明确发展 目标与计划,又能在空间序列上保证游憩空间的有效使用和城市土地的综合开发 利用。需求导向法主要是研究市民游憩需求与城市游憩供给系统的关系。 第五部分:通过对西安市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游憩市场需求的统计分析,指 出西安市民和外来游客游憩空间范围,一般最大活动半径在25Okm左右,出游目 的地选择行为具有明显的扇形衰减特征。即以西安市为中心,西至楼观台,东至 华山,沿秦岭北麓,是一个出游率极高的游憩地区,由此向西北,各景区(点) 的到访率呈距离衰减。 第六部分:针对西安环城游憩带开发中的的薄弱环节和开发重点,提出了西 安环城游憩带的开发模式以及从七个方面重点优化西安的游憩系统,拓展游憩产 业发展空间。 本论文独特之处是选择研究区主体为环大成市游憩带,根据市场调查结果, 不仅对环城游憩带的总体现状进行了分析,而且阐述了影响环城游憩带形成与发 展的因素。本论文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游憩产业规划理论、旅游学、游憩地理学、 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管理学的理论,从开发、经营、管理三个层面,从优化结构和 提高效益水平两个视角,结合了旅游、地理、城市、生态、经济、社会等多学科 领域专家的研究成果,对西安城郊环城游憩带的开发和土地利用效益进行了比较 系统的研究。在表达方式上,充分利用了GIS统计计算、自动制图等功能,以表 格、图示直观鲜明的表现环城游憩带的游憩需求趋势和土地利用发展趋势。
【图文】:
土地利用基本规律就是对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市土地利用的内在发展变化机制,从中外现代如下的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规律:城市土地利件,与城市产业发展变化进程、居民社会素质程相适应t川。用地的功能组织和布局形态,它是城市总体布了城市不同功能建设用地的分布规律,对于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布局均具有重要的众多理论模型中最有代表性的三个模式〔”一’5,。式市郊区应以城市极化为中心,建立合理的地域展的重要产业之一,以此来加快大城市郊区的复合地域结构,为城市郊区游憩地的发展提供游憩土地利用是环城游憩带的物质表现形式。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F592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胡浩;南颖;刘继生;;延吉市发展环城游憩带的SWOT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4期
2 胡浩;周丽君;南颖;;图们江区域开发下延吉市环城游憩带发展的深层思考[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年04期
3 胡浩;南颖;;延吉市环城游憩地空间结构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06期
4 赵莹雪;杜建会;;珠海市旅游用地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5 陈博赓;于亚琴;;以哈尔滨为主轴的旅游开发与研究[J];职业技术;2011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彦;板仓红色旅游区未来发展与土地利用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2 胡浩;中小城市环城游憩地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3 赵陈;成都环城游憩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6年
4 丁少平;城郊型旅游区的城市化问题对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5 刘丽华;福州环城游憩带(ReBAM)开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6 马晟坤;城市滨河游憩带的旅游开发及其空间布局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杨永波;城市居民旅游客流的空间格局及其成因分析[D];西北大学;2008年
8 杨晓华;基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古镇镇区用地结构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09年
9 余翔涛;搞好我国野营旅游开发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10 杨玲;环城绿带游憩开发及游憩规划相关内容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
26558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655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