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城市旅游发展模式初探
发布时间:2020-06-18 20:35
【摘要】: 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随着制造业的结构转变和产业集聚、技术进步和外向发展,三次产业的结构性变化、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发展,结构调整任务提上前列。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原有的城市发展格局和城市经济增长模式,城市化进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涌现出一大批新兴城市。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使新兴城市完成了资金的原始积累,有了自我发展的实力和基础。随着制造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结构高级化提速,第三产业成为新兴城市的后发动力。基于营造自身竞争力的要求,以及对旅游作为新兴产业认识水平的逐步提高,新兴城市有能力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投入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实现新兴城市的飞跃发展。 传统旅游城市的发展,往往坐拥具有良好市场开发前景的自然风光或人文旅游资源,通过规划和建设,在积极展开宣传推介的同时,不断扩大接待能力,最终成为成熟的、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城市。对具有良好区位条件或环境优势的中心城市来言,则通过商业、娱乐、休闲等配套服务设施的完善,人文景观的建设,城市整体环境的美化,充分发挥城市旅游的综合优势,使之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新兴城市一般来说旅游资源相对匮乏,资源禀赋条件决定了新兴城市的旅游业发展道路不同于传统旅游城市的发展模式。竞争优势理论分析了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从微观看,它决定于城市旅游资源、旅游人才、旅游资金及技术;从中观看,它决定于城市的经济综合实力、城市环境、城市旅游需求、旅游企业的战略、组织结构和竞争状态;从宏观看,它受城市所在地的区域甚至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政策环境的制约。 我国许多新兴城市的建立和发展,是依靠民营经济推动的,并形成了具有开拓性和独特性的产业集群。民营经济的发展一方面造就了新兴城市的特色,另一方面改造了城市。加工制造业的集聚,强化了对第三产业的需求,而第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产业集聚形成的物流、商机、会展,增加了城市的吸引力和旅游客源供给。对于新兴城市,吸引游客前来旅游的不是秀丽的山水风光,也不是当地的文物古迹和民俗风情,而是销售市场和投资环境。一种产品、一类市场、一个产业推动了新兴城市旅游业的产生和发展。新兴城市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来决策产品开发,增加城市旅游的吸引力,树立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加快旅游业的发展。东莞的例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对新兴城市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使我们得到颠覆性的结论。按照传统理论,旅游与城市在工业化社会中可能相互背离。工业化和城市环境的污染会推动着人们远离城市,回归自然。因此,城市的旅游功能仅仅被作为客源地来看待。新兴城市产业集聚和经济的超常规发展不仅可以提供良好的旅游设施和娱乐文化设施,而且可以成为商务旅游、购物旅游和度假的目的地。在进行东莞市旅游发展模式实证研究时,我们发现,它的景点旅游者大部分以本地人为主,且表现为强烈的假日型;而城市旅游者则大部分是外地人,且以商务、公务、会议旅游者为主,时间分配比较均匀。也就是说,东莞对外地的旅游吸引力不是靠传统的景区景点吸引力,而是城市整体的商务吸引力。新兴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已经突破了传统旅游城市依赖狭义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实现了由传统旅游城市“资源先行——形象滞后——行业掣肘——各自为战——产业成长缓慢”的发展轨迹向“经济活力——形象先行——旅游产品创新——拉动各行业——目的地做强”的转变。新兴城市的旅游吸引力,不仅包含新兴城市规划建设的整体质量、人文景观开发建设,更以制造业的产业集聚和产品优势带动会展旅游、购物旅游、特色城镇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以强大的经济实力推动城市建设和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优化。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新兴城市旅游的发展使现代旅游业的范畴被扩充,新兴城市旅游发展模式的选择,决不能简单地强调“唯资源论”,应该根据城市特点进行开创性的探索,寻找有特色的旅游发展模式,带动第三产业更快发展,从而进一步增强新兴城市的活力和旅游吸引力。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592
本文编号:2719799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592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璐;李梅;;基于灰色旅游资源理念的伊芦山旅游规划设计对策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2期
2 嵇礼红;;民间传说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海洋;中国沙漠旅游地发展模式与潜力评价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黄鑫;旅游业与阿曼城市发展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顾兴国;山东半岛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及其运行机制的创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3 曹琴;苏州工业园区商务旅游的成功实践及其示范价值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4 冯晶;区域一体化视角下大厂与通州城镇互动发展规划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5 陈晓翠;新兴沿海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马颖;工业化背景下历史文化名城再开发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陈涛;LAC理念下利川旅游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于会霞;新兴旅游目的地成长驱动因素及其成长模式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197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719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