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石山遗址聚落与环境考古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K871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杰;郑卓;邹后曦;王宏;白九江;罗传秀;杨士雄;;重庆黔江区涪碛口遗址环境考古[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周昆叔;;恩师驾鹤西征 晚辈情思永远——忆与刘东生先生的半世纪情谊[A];纪念刘东生院士[C];2009年
3 庞奖励;黄春长;;老官台古土壤S0的环境考古意义与关中史前文化的发展[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4 罗传秀;郑卓;陈木宏;潘安定;邹后曦;王宏;李春海;李杰;韦潇君;;长江上游乌江流域石牛寺遗址环境考古研究[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朱诚;马春梅;李兰;孙智彬;郑朝贵;白九江;朱光耀;黄润;;长江三峡库区全新世环境考古研究进展[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孔昭宸;刘长江;张居中;靳桂云;;中国考古遗址植物遗存及其对原始农业起源传播的探讨[A];The Influence of Agriculture Origin on Form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7 袁靖;;刘东生先生与科技考古[A];纪念刘东生院士[C];2009年
8 顾延生;Deborah M.Pearsall;赵志军;;东南亚栽培水稻、野生水稻植硅体形态特征对比研究[A];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七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徐德克;李泉;吕厚远;;棕榈科植物植硅体形态分析及其环境意义[A];中国孢粉学分会七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田广金;史培军;;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的环境考古研究[A];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C];198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周昆叔;十余年来的中国环境考古[N];中国文物报;2005年
2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周昆叔;十余年来的中国环境考古[N];中国文物报;2005年
3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温成浩 李水城;环境考古与植物考古的最新成果[N];中国文物报;2011年
4 记者孙秀丽;聚落与环境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山东大学召开[N];中国文物报;2009年
5 王辉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环境考古:探寻史前时期的人地关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肖飞;福建昙石山遗址保护工作进展顺利[N];人民政协报;2005年
7 赵志军;环境考古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8 林岳铿;先秦闽族发源地昙石山遗址[N];福建科技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郭桂香;科学保用昙石山遗址 创建海峡西岸文化品牌[N];中国文物报;2005年
10 宋建;环境考古研究的一部佳作[N];中国文物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芸;长江流域全新世以来环境考古研究[D];南京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新艳;昙石山遗址聚落与环境考古分析[D];厦门大学;2002年
2 罗鹏;金斯太洞穴遗址晚更新世动物群及其古生态环境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罗丽萍;成都地区4ka以来环境—气候变化与其对古蜀文明的影响[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4 张振卿;殷墟地区土壤剖面磁化率、孢粉分析及其环境意义[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良智;西金城遗址环境考古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6 王昕;上海志丹苑元代水闸兴废的古环境控制因素探讨[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崔品;脂类物质分析技术运用于考古学的方法探索[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8 李冰;长江忠县、巫山考古遗址的古环境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9 肖晓鸣;赤峰上机房营子遗址环境考古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何薇;红山文化的环境考古思考[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325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732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