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自然保护区文化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592.7
【图文】:
图 2-1 文化旅游资源系统层次结构(据李氲,2008)[6](3)创造性。文化旅游资源是伴随着人类自身的发展过程而创造出来的。那么既然是人类发展的产物,必然会体现它所产生的时代的人的意志和目的。因此,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及人们旅游活动的需要,创造出新的能满足人们旅游需求的文化旅游资源。如各种主题公园、商业节庆等。2.2 文化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2.2.1 可持续旅游发展概念的释义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人口急剧膨胀、资源大量耗用等对于环境形成了重大压力,就迫使人们对“增长等于发展”的传统模式产生怀疑,并积极寻求新的发展思路和模式,即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又能保护资源,改善环境。于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应运而生。1987年,以挪威前首相夫人布伦特兰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
占地 3.2万平方公里。行政区划隶属西藏日喀则地区的定日、吉隆、聂拉木、定结四县(图3-1)。珠峰自然保护区地处我国西藏自治区与尼泊尔王国交界处,在喜马拉雅山南坡边境与尼泊尔接壤。目前,区内大部分游客是通过拉萨和尼泊尔中转而来。区内交通以公路为主,形成以定日县为中心,以 318 国道(中尼公路)主干,以县乡公路为骨干的公路交通体系。图 3-1 珠峰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及范围示意图3.2 自然条件3.2.1 地质地貌珠峰自然保护区全部处在喜马拉雅地层、地质构造区之中。该构造区南起喜马拉雅南麓的恒河平原,北至雅鲁藏布江谷地,是青藏高原地质形成最新的地区。除了分布于喜马拉雅主脊线以南的低喜马拉雅地台型沉积带和亚喜马拉雅西瓦里克第三系沉积带外,珠峰自然保护区自南至北依序分布着该区的另外三个沉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春香;;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识别与竞争优势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2 熊澍;;湖南挪溪森林公园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7年02期
3 李典友;安徽省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2年05期
4 吕琳;;谈地图选题的可持续开发与营销意识[J];测绘技术装备;2003年03期
5 邵明翔,余志祥,熊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主题研究[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6 宋胜武;论四川省水力资源的可持续开发[J];四川水力发电;2005年01期
7 孙炜芳;郑耀星;;石狮市文化旅游开发思路[J];中国科技信息;2007年07期
8 徐阳;;广州大学城文化旅游开发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31期
9 贺晨风;;从《华阳国志·蜀志》看四川文化旅游资源[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张倩;陈晓;李莎;;南阳楚汉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阿尔斯朗·马木提;;新疆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潜力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张桂兰;;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的发展与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3 于滋娴;张国莉;任文颖;;南京市民国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任泉香;;女性文化旅游研究进展和启示[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郑向敏;;泉州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分析[A];区域旅游开发与旅游业发展[C];1996年
6 张劲松;;湖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王海蓉;;大冶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A];荆楚文化与民俗论丛——1997—2001湖北省群众文化获奖论文汇编[C];2001年
8 张伟平;陈艳;;进一步开发徐霞客文化旅游资源的思考[A];徐霞客与中国旅游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3年
9 阿达衣·赛肯;杨兆萍;;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主题分析——以哈萨克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为例[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李建平;;关于西林县文化旅游资源与旅游发展的思考[A];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世洪;镇远四项举措打造文化旅游大县[N];贵州日报;2008年
2 记者 张雷;深入推进文化旅游兴市战略 进一步开创文化旅游发展新局面[N];九江日报;2008年
3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刘世红;传承文化旅游理念 发掘香山文化精髓[N];亚太经济时报;2006年
4 邵竹畔;用脚板“踏”出《大连文化之旅》[N];大连日报;2008年
5 储东华邋张议橙;巧家整体转让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经营权[N];云南日报;2008年
6 许东林 李振东;延川黄河文化旅游将成新的骨干产业[N];延安日报;2007年
7 范建军;犍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初步形成[N];乐山日报;2011年
8 记者 罗先安 谭西;共享幸福安康[N];安康日报;2011年
9 河北省邯郸市旅游局 房延生;开发邯郸的文化旅游资源[N];中国旅游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王时勤;“无障碍旅游圈”背后的利益博弈[N];沈阳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好芳;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2 李志刚;空间信息技术在矿区可持续开发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3 林黎;天津地区雾迷山组热储地下热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4 赵海怡;论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专项立法的建构[D];山东大学;2008年
5 施枫芝;我国北方中小流域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高正夏;基于变值系统理论的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7 杨宏忠;江苏海岸滩涂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战略选择[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国栋;山东水浒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华侨大学;2008年
2 刘凤梅;开封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李华;赤峰市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陈晓琴;珠峰自然保护区文化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5 郝凌霞;试论内蒙古民族歌舞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D];河北大学;2010年
6 赵莉;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文化旅游与开发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
7 姜玲;福清文化旅游战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程晓丽;池州市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9 马菁;以文化旅游为导向的历史城镇保护与利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10 董慧晶;新疆马文化旅游开发初探[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414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741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