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王树的诉说:作为旅游吸引物被建构的过程及其折射的环境变迁
【图文】:
嗉?(2)茶王树旅游吸引物社会建构的过程是连续的。茶王树作为旅游吸引物也经历了这两个过程,但这两个过程之间的界线是模糊的,即游客参观旅游吸引物获得非凡体验时,也同时参与了旅游吸引物的建构。先经历了茶王树由客观属性到承载当今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理想的社会属性的符号化建构过程,并具有了符号化的社会属性,又由此吸引了更多不同类型的游客前来,实现旅游吸引物的价值向旅游者转移的过程,就是旅游者的“精神充电”过程。旅游者对旅游吸引物的体验,是人生中一种周期性的赋予生活以意义的制度[31]。图14棵茶王树两种属性的历时态变化Fig.1Historicalchangesoftwokindsofattributesofthefourteatreekings8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吴其付;;从普通村民到社区精英:中国旅游精英的典型个案——以阳朔“月亮妈妈”为例[J];旅游学刊;2007年07期
2 马凌;;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吸引物及其建构[J];旅游学刊;2009年03期
3 徐菊凤;任心慧;;旅游资源与旅游吸引物:含义、关系及适用性分析[J];旅游学刊;2014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继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视野下的消费观念嬗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2 蒋毓舒;吴永辉;张仁玲;;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关键[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左新荣;论健康消费的社会结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4 董密娟;;当代中国时尚消费透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3期
5 何也明;试论生活文化和社会经济对体育消费水平的影响[J];安徽体育科技;2004年02期
6 付卫华;;消费主义思潮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7 童萍;消费与人的全面发展[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8 刘阳;周东立;;传统节俭美德与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的冲突与调和[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9 路日亮;;消费社会的悖论及其危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徐磊;;经济差距对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影响[J];北京社会科学;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林晓珊;;性别表演与性别认同:城市职业女性香烟消费的情境与实践[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徐小立;秦志希;;广告与消费主义文化的传播[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3 静恩英;杨励轩;;大众传媒都市想象症候分析[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4 胡江霞;;消费模式与两型社会建设[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秦志希;徐小立;;论消费文化语境下新闻传媒的变异[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马惠娣;刘耳;;城市、宜居城市及城市的气质——休闲学视域中的城市[A];中国休闲研究学术报告2011[C];2011年
7 张建华;;符号学视域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及其传承[A];2014甘肃省体育科学学术论文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欢;超越资本逻辑与符号逻辑[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黄达安;超越工作至上的世界[D];吉林大学;2011年
4 刘劲松;都市类报纸的社会角色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赵瑞华;媒介文化与休闲异化[D];暨南大学;2011年
6 罗昔明;消费主义视域下经典的生成与延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耀锋;旅游地文化生产的支持性社会结构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8 黄雨水;奢侈品品牌传播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李志榕;从“创意”到“项目”[D];中南大学;2010年
10 邵雪梅;我国城市中间阶层体育休闲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辉;转基因食品家庭消费中的意见领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尤永;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庭消费中的意见领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赵小剑;大学生消费行为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社会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吕显涛;阜新新玛特体育休闲服饰消费者行为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5 汪玉;当代消费文化对室内环境设计影响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6 班晓宇;《时尚》杂志中的男性形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沈丽琴;论广告对当代生活方式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8 吴鸿;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久梅;大众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祝勤玫;基于社区参与和影响感知的乡村旅游和谐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勇;;旅游资源、旅游吸引物、旅游产品、旅游商品的概念及关系辨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厉新建,张辉,秦宇;旅游资源研究的深层思考[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3 陈才;王海利;贾鸿;;对旅游吸引物、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关系的思考[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4 胡杨;;中国农村精英研究的问题域及其整合[J];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5 胡抚生;;国外旅游吸引物理论研究综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6 李婵;农村社区精英研究综述[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03期
7 张凌云;市场评价:旅游资源新的价值观——兼论旅游资源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J];旅游学刊;1999年02期
8 池静;崔凤军;;乡村旅游地发展过程中的“公地悲剧”研究——以杭州梅家坞、龙坞茶村、山沟沟景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6年07期
9 张波;;旅游目的地“社区参与”的三种典型模式比较研究[J];旅游学刊;2006年07期
10 陈愉秉;;旅游产品散论[J];旅游学刊;2007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晓慧;;刍议我国旅游吸引物的开发[J];经济视角(下);2008年10期
2 马凌;;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吸引物及其建构[J];旅游学刊;2009年03期
3 王宁;试论旅游吸引物的三重属性[J];旅游学刊;1997年03期
4 林刚;刘书安;;从旅游吸引物的发展路径看旅游地发展模式选择[J];商业时代;2006年06期
5 毛彦斌;贾文毓;张爱国;;山西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的初步分析[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6 刘少和;;发展休闲娱乐业,创造旅游吸引物[J];旅游学刊;2006年12期
7 吴小天;李东;;关于义乌旅游吸引物的研究[J];商业经济;2008年02期
8 王中华;高建富;;对旅游吸引物概念及其研究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2期
9 丁雨莲;赵媛;;文化旅游吸引物表征符号理论体系的探讨[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1年05期
10 陈岗;;旅游吸引物符号的双层表意结构与体验真实性研究[J];人文地理;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耀武;;文化视野中的乡村旅游吸引物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何雨;袁梦如;陈燕;;乡村旅游吸引物评价与产品体系构建研究——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3 高向平;吴必虎;戈岳;;拉萨城市旅游吸引物再开发研究[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记者 吕毅 实习生 王世宁;皖南旅游购物节推出一批旅游吸引物[N];芜湖日报;2011年
2 单钢新;加拿大人眼中的“中国十大旅游吸引物”揭晓[N];中国旅游报;2008年
3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 杨娜 李爽;以茶馆相声作为天津旅游吸引物的SWOT分析[N];中国旅游报;2013年
4 巅峰智业集团 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 齐晓波 王清雨 董淑倩;乡村景区化发展新思路: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旅游吸引物[N];中国旅游报;2011年
5 田凤;三峡游轮提档升级再掀热潮[N];中国旅游报;2010年
6 本报驻上海记者 张斌;到多伦多感受多元文化[N];中国旅游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艳辉;城市旅游吸引物系统优化及其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谢维新;注意—体验视角下上海都市旅游吸引物系统优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杨俊博;北宋东京寺院旅游吸引物及旅游活动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876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787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