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黄河中下游地区史前人口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30 10:26
   人口,是社会复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变量。人口规模的变化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组织结构的复杂化,进而导致了文明的发生以及早期国家的出现。同时,人口规模的变动也直接反映了气候环境、资源的变化。人口正是在与社会、环境、资源等的相互作用下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距今9000—3600年左右的史前时代,是中国人口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阐释中国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时期。近年来,有关史前时代人口考古学资料的发现日益增多,但迄今为止还缺乏相关内容的系统研究,成为考古学研究中的一项空白。因此,通过对典型区域人口资料及其相关考古遗存进行系统的研究,理清史前时代人口规模的地理分布特征以及发展变化过程、阐明人口性别年龄构成的基本情况,进而探讨人口与社会、环境、资源的关系以及人口在社会复杂化进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在典型区域的选择上,作为中国文明腹地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无疑具有先天性的优势,也更能够阐释人口在社会复杂化进程中的作用。 本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内容包括本课题的学术意义,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以及本研究的基本内容、理论和方法等。国内外史前人口研究的历史,可以初步划分为两个阶段,即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肇始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初步发展阶段。本研究从考古发现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史前聚落遗址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入手,先是利用墓葬分析法和聚落考古学方法,在典型遗址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不同时期人口规模、人口地理分布以及人口性别年龄构成等基础研究,进而结合不同人口规模的聚落分布情况探讨人口与社会组织结构、环境、资源以及人口在社会复杂化进程中的作用等。 第二部分,(上篇)黄河中下游地区史前人口统计学研究,共分两章。 第一章,黄河中下游地区史前人口规模研究。共分四节,分别探讨了裴李岗时代、仰韶时代、龙山时代、二里头时代人口规模的变化发展以及人口地理分布情况。 第一节,裴李岗时代的人口规模。首先在系统梳理各地区聚落遗址资料的基础上,选择典型的墓地和聚落资料进行分析,以确定不同地区遗址的人均占地面积。进而通过对工作开展比较好的典型县市资料的分析,来确定典型县市的地区人口分布密度以及区域内平均的人口分布密度。这样通过地区人口分布密度数值以及地区的总面积,就可以初步统计出各地区的人口规模。 第二节,仰韶时代的人口规模。黄河中下游地区仰韶时代的人口规模研究在分
【学位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5
【中图分类】:K871
【部分图文】:

分布图,人口密度,河南省,分布图


鸡市为最多,达1500人左右,而延安市、榆林市则没有裴李岗时代的人口分布。按照人口学研究的需要,我们还在人口规模研究的基础上,分别统计了河南省和陕西省不同县市的人口密度并制成了(上篇)图1.1、(上篇)图1.2。从图中可以更明确地看出不同地区裴李岗时代的人口分布情况。黄河中下游地区不同地域裴李岗时代人口密度与人口规模一样存在很大差异。至于形成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地理环境方面的原因,即环境的优劣影响了人口的分布。优越的地理环境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从而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相反,养活的人口会相应减少。另一个是工作方面的原因,即不同地区开展工作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遗址发现的数量,进而影响了据此统计出的人口规模与人口密度。系统地开展工作的地区,发现的遗址数量相对于开展工作较少的地〔1]A.件佩华:《章丘县西河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2》第224页,文物出版社,1994年。B.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章丘市西河新石器时代遗址1997年的发掘》

分布图,人口密度,陕西省,分布图


鸡市为最多,达1500人左右,而延安市、榆林市则没有裴李岗时代的人口分布。按照人口学研究的需要,我们还在人口规模研究的基础上,分别统计了河南省和陕西省不同县市的人口密度并制成了(上篇)图1.1、(上篇)图1.2。从图中可以更明确地看出不同地区裴李岗时代的人口分布情况。黄河中下游地区不同地域裴李岗时代人口密度与人口规模一样存在很大差异。至于形成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地理环境方面的原因,即环境的优劣影响了人口的分布。优越的地理环境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从而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相反,养活的人口会相应减少。另一个是工作方面的原因,即不同地区开展工作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遗址发现的数量,进而影响了据此统计出的人口规模与人口密度。系统地开展工作的地区,发现的遗址数量相对于开展工作较少的地〔1]A.件佩华:《章丘县西河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2》第224页,文物出版社,1994年。B.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章丘市西河新石器时代遗址1997年的发掘》

分布图,人口密度,河南省,分布图


而且在每一个省的内部,其人口规模也各不相同。为了更清楚地看出人口分布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我们还在人口规模研究的基础上,分别统计了河南省、陕西省、山东省不同县市的人口密度并制成了(上篇)图1.3一图1.10。(上篇)图1.3河南省仰韶时代早期人口密度分布图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梅;;全球化时代多民族地区的语言竞争与语言和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俞金尧;;20世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历史反思——以拉丁美洲和印度为主要对象的分析[J];世界历史;2011年03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楚文杰;;北京人口规模变动趋势及对策研究[A];北京市第十五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获奖论文集[C];2009年

2 王星光;;“仰韶温暖期”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文明[A];中国生物学史暨农学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3 费省;;论古都职能与人口规模、构成的关系[A];中国古都研究(第九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1年

4 李培;;中国建制镇规模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5 牛慧恩;阎川;韩娇;;关于城市人口规模预测问题的讨论[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马凯;;基于土地利用的适度人口规模研究——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6年

7 武云甫;檀星;孙巽;;预测沈阳2010-2050年人口规模与人口分布分析[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8 鲁胜利;;小城市规划中的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A];中国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实践——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9 姚亚辉;;城市开发强度分区方法初探——以成都市为例[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杜白操;;论城乡一体化必不可缺的五大支撑[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潘t

本文编号:28307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8307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4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