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下游地区西汉至新莽中小型墓葬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0 12:05
长江下游地区西汉至新莽时期中小型墓葬中流行用饰有弦纹、水波纹的硬胎釉陶鼎、盒、壶、瓿组合随葬。 本文以出有此类典型器物的墓葬为研究对象,打破现代行政区划界限,从随葬器物类型学分析入手,结合新发表的田野考古材料,通过梳理、验证已有分期研究成果,建立起更为细化的年代标尺。在此基础上,对长江下游地区西汉至新莽时期中小型墓葬进行文化因素分析,判定其文化属性、分析文化传统的继承状况、探寻典型器物分布范围的历时变化,并尝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读,探讨考古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历史变迁和当时一般人的知识背景与观念倾向。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5
【中图分类】:K878.8
【部分图文】:
长江下游地区位置图
墓葬形制图
3928 29 30 31 32图 5 汉文化因素典型器物参照图(为排版需要,图中器物比例不一;出土地首次出现时前冠省名) 陕西西北医疗设备厂 M58:22 2、陶钫 西北医疗设备厂 M5:4 3、陶甗 河南陕县 M3409:8 4、铜剑 陕县 M3411:12 西北医疗设备厂 M5:1 6、陶钫 河北满城汉墓 M2:2151 7、陶甑 满城汉墓 M1:3031 8、陶樽 陕西西安未央区房地产开发公司 M3: 满城汉墓 M1:4022 10、铜鼎 陕县 M3003:31 11、铜钫 陕西陇县原子头 M18:2 12、铜匜 山西朔县赵十八庄 M1:24 满城汉墓 M1:4117 14、铜釜 山东济宁郊区潘庙 M47:14 15、铜銗镂 陕县 M3003:61 16、铜锺 陕县 M3003:37 湖北丹江口汤家山 M7:4 18、铜剑 满城汉墓 M1:5111 19、铁戟 西安汉武库第七遗址 Y7:3:1 20、铁铍 山东巨野红土山 M1:193 湖南益阳赫山庙 M18:22 22、陶樽 陕西陇县温水乡 M3:3 23、铜鼎 陕西淳化固城谷口宫鼎 24、铜鼎 陕西咸阳马泉 M:33 山西朔县 3M46:19 26、铜灯 咸阳马泉 M:39 27、铜灯 咸阳马泉 M:37 28、铜甗 湖北荆沙瓦坟园 M4:18 河南洛阳烧沟 M632:169 30、铜锺 湖南长沙汤家岭 M1 31、铜锺 陕西西安南郊三爻村 M5:34 32、铜盘 长沙汤家岭 M1 洛阳烧沟 M128:3A 34、铁铍 荆沙瓦坟园 M4:4
【相似文献】
本文编号:2835166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5
【中图分类】:K878.8
【部分图文】:
长江下游地区位置图
墓葬形制图
3928 29 30 31 32图 5 汉文化因素典型器物参照图(为排版需要,图中器物比例不一;出土地首次出现时前冠省名) 陕西西北医疗设备厂 M58:22 2、陶钫 西北医疗设备厂 M5:4 3、陶甗 河南陕县 M3409:8 4、铜剑 陕县 M3411:12 西北医疗设备厂 M5:1 6、陶钫 河北满城汉墓 M2:2151 7、陶甑 满城汉墓 M1:3031 8、陶樽 陕西西安未央区房地产开发公司 M3: 满城汉墓 M1:4022 10、铜鼎 陕县 M3003:31 11、铜钫 陕西陇县原子头 M18:2 12、铜匜 山西朔县赵十八庄 M1:24 满城汉墓 M1:4117 14、铜釜 山东济宁郊区潘庙 M47:14 15、铜銗镂 陕县 M3003:61 16、铜锺 陕县 M3003:37 湖北丹江口汤家山 M7:4 18、铜剑 满城汉墓 M1:5111 19、铁戟 西安汉武库第七遗址 Y7:3:1 20、铁铍 山东巨野红土山 M1:193 湖南益阳赫山庙 M18:22 22、陶樽 陕西陇县温水乡 M3:3 23、铜鼎 陕西淳化固城谷口宫鼎 24、铜鼎 陕西咸阳马泉 M:33 山西朔县 3M46:19 26、铜灯 咸阳马泉 M:39 27、铜灯 咸阳马泉 M:37 28、铜甗 湖北荆沙瓦坟园 M4:18 河南洛阳烧沟 M632:169 30、铜锺 湖南长沙汤家岭 M1 31、铜锺 陕西西安南郊三爻村 M5:34 32、铜盘 长沙汤家岭 M1 洛阳烧沟 M128:3A 34、铁铍 荆沙瓦坟园 M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世光;;论清光绪中后期的江浙盐枭[J];盐业史研究;2011年02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高蒙河;长江下游考古时代的环境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玲;长江下游地区西汉至新莽中小型墓葬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2 戴冲;从玉的宗教功能及演变看长江下游文明的起源[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8351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835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