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E理论下的峨眉山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0 20:44
峨眉山作为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地,在多年的旅游开发中其文化景观的利用较为充分,而自然景观的利用则较为不足。本文针对峨眉山丰富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利用生态旅游开发管理所依据的主要理论之一——景观生态学(LE)理论,对峨眉山的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进行了研究。首先对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进行综述,指出景观生态学是生态旅游开发管理依据的主要理论之一。其次从动植物景观、气象气候景观、地质地貌景观和水景景观等四个方面简述了峨眉山的生态旅游资源,认为峨眉山具有开发生态旅游的良好生态条件。第三分析了峨眉山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认为峨眉山进行生态旅游开发是弥补传统旅游不足的方式之一。第四分析了峨眉山生态旅游市场的开发潜力。从影响峨眉山生态旅游市场的主要因素、峨眉山主要客源市场的地域特点和时间特点、峨眉山的生态旅游游客量等方面分析了峨眉山生态旅游市场前景,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峨眉山生态旅游市场进行预测,认为峨眉山具有生态旅游开发的社会基础和市场潜力。第五重点论述了峨眉山的生态旅游开发,在阐述峨眉山生态旅游开发的理论依据——景观结构和景观功能原理的基础上,分析峨眉山的景观结构和景观功能,据此按照功能分区原则将峨眉山生态旅游区划分为生态休闲区、动植物观赏、康体疗养和科考探险区以及自然奇观观赏和科考探险区三个功能区;并从生态旅游斑块、旅游廊道、旅游基
【学位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F592.7
【文章目录】:
绪言:研究综述与相关理论简述
一、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综述
二、景观生态学( L E 理论) ——生态旅游开发管理的理论基础之一
第一章:峨眉山生态旅游开发的资源条件
第一节:动植物生态景观资源
第二节:气象、气候生态景观资源
第三节:地质、地貌生态景观资源
第四节:水景景观资源
第二章:峨眉山生态旅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峨眉山生态旅游现状
第二节:峨眉山生态旅游产品现状
第三节:峨眉山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峨眉山生态旅游市场前景分析
第一节:影响峨眉山生态旅游市场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峨眉山生态旅游客源市场特点分析
第三节:峨眉山生态旅游市场前景分析
第四章:峨眉山生态旅游开发
第一节:峨眉山生态旅游开发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峨眉山景观结构、功能和功能分区
第三节:峨眉山生态旅游景观结构的生态设计
第四节:峨眉山生态旅游产品设计
第五章:峨眉山生态旅游建设管理
第一节:设计并保持合理的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
第二节:构建生态旅游双向责任模式
第三节:加强对峨眉山旅游景观资源的保护
第六章:峨眉山生态旅游效益简析
第一节:峨眉山生态旅游效益的基本特性
第二节:峨眉山生态旅游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
第三节:峨眉山生态旅游效益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35563
【学位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F592.7
【文章目录】:
绪言:研究综述与相关理论简述
一、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综述
二、景观生态学( L E 理论) ——生态旅游开发管理的理论基础之一
第一章:峨眉山生态旅游开发的资源条件
第一节:动植物生态景观资源
第二节:气象、气候生态景观资源
第三节:地质、地貌生态景观资源
第四节:水景景观资源
第二章:峨眉山生态旅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峨眉山生态旅游现状
第二节:峨眉山生态旅游产品现状
第三节:峨眉山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峨眉山生态旅游市场前景分析
第一节:影响峨眉山生态旅游市场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峨眉山生态旅游客源市场特点分析
第三节:峨眉山生态旅游市场前景分析
第四章:峨眉山生态旅游开发
第一节:峨眉山生态旅游开发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峨眉山景观结构、功能和功能分区
第三节:峨眉山生态旅游景观结构的生态设计
第四节:峨眉山生态旅游产品设计
第五章:峨眉山生态旅游建设管理
第一节:设计并保持合理的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
第二节:构建生态旅游双向责任模式
第三节:加强对峨眉山旅游景观资源的保护
第六章:峨眉山生态旅游效益简析
第一节:峨眉山生态旅游效益的基本特性
第二节:峨眉山生态旅游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
第三节:峨眉山生态旅游效益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陈艳;中国世界双重遗产地武夷山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付洪利;名山旅游地生命周期系统动力学模型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3 陈沙沙;峨眉山—乐山大佛混合遗产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4 安盛茂;峨眉山低碳旅游发展策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5 谢深洪;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旅游线路设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355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835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