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中国古代碗的造型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0 19:42
   本篇题为《中国古代碗的造型发展研究》的论文,通过对中国各历史时期中各种碗的资料收集,从人类新石器时代饮食器具的产生一直延续到清代,再将这些素材进行数据整理,在高度和口径的整理、对比中研究器物造型的功能性发展过程,在碗壁轮廓曲线的抽取整理中,研究各个时期,同类碗型的曲线构成上的形态化细节处理的差异。 通过这些造型研究中不同方向的整理工作,经过大量的图表、数据对比形成一定的范围和结论,在功能上,得到了符合东方人饮食习惯和生理特征的人机化数据结果;在形态上,对于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曲线运用的特征有了掌握和了解,并由此深入探讨本民族各个时期的不同审美倾向,对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心理发展和外在表现形式都有一定感悟。 论文《第一章 绪论》主要对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意义进行了简要陈述;《第二章 综述》中对碗的总体状态进行了描述,包括“碗”的文字来源,碗的分类,碗的材质:在《第三章 碗的功能性造型发展》中对数据进行整理、量化,结合人机工学的相关理论依据进行分析、比较得到一定的数据结论;《第四章 碗的形态化造型发展》则对碗腹壁的腹壁曲线进行提取分析,比较各时期同类碗型的细节差异,并量化到数据,进而得到各时期在形态数据上的各自特性:《第五章 碗造型发展中的审美探索》主要对第四章得到的数据结论进行审美心理的分析,发现各时期不同的审美趋向,对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设计提供思路和启发。
【学位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5
【中图分类】:K875.2
【部分图文】:

中国古代碗的造型发展研究


合碗

黑瓷,烧黑,唐宋,吉州窑


第二章综述.盏瓷碗的一种样式,饮茶用器,敞口、斜身、深腹、圈足,体略小,宋代有黑、白、青、白和青白釉茶盏,以黑釉为贵,兔毫盏、砒帽盏为“斗茶”之上品。唐宋“斗茶”风盛行,所用之茶盏,以黑瓷为宜,因茶汤白易显水痕,故首推福建建阳兔毫盏,釉中泛蓝,胎体厚实,保温性强,与所产鹤鸽斑最为名贵。江西吉州窑袱渭、蓝窑变、兔剪纸帖花、叶脉纹盏虽属名贵品种,用于斗茶则次之。唐宋斗茶之风推动了我国黑瓷展,当时全国南北各地窑场,相继创烧黑瓷,以供社会需求,就连五大名窑之一的定烧黑瓷盏碗,早在日本镰仓时代便大量输入建窑天目茶碗(又称黑建、乌泥建)对油变,奉为国宝珍藏。(见图1.3)

鸡心


有大、中、小之分,釉彩品种多为白釉、青花两种,清代雍正、乾隆时多有仿制;(见图1.14).需碗亦称合碗,明宣德时景德镇窑已有烧制,器形为撇口,直壁,折腹,下腹部有两道凸起的弦纹为饰,上覆圆顶盖,盖内与碗心有青花对铭款,字体有楷书、篆书两种。清代盖碗盖钮多作蹲兽式;(见图1.7),般子碗俗称“散盔子”,碗式之一,因与旧时赌博用具相似而得名,明宣德时期景德镇烧制,器形为平沿敞口,浅弧腹,圈足,胎体厚重,器内素白,器外多为青花或洒蓝釉装饰,署款位置或于外口沿下,或于器内底;.净水碗佛教供器,为明末清初常见的器形,口微侈,圆腹下收,假圈足,净水碗常配有瓷质器座,座呈洗口,长颈,溜肩,收腹,下部外撇,平砂底,预侧置对称兽耳。瓶与座相配,俗称“海灯”,但传世品往往失其一,不能配套,散存器座多据其器形式样称为“写筒尊”或“洗口兽耳瓶”;(见图1.11).盖碗带盖的小碗,茶具,流行于清。清康熙时期盖碗器形有撇口折沿式、敞日式两种。二式器腹均下收,圈足,盖径多小于碗口径,扣于碗口径,少数盖大于碗]l,俗称天盖地式。胎质有瓷胎和宜兴紫砂陶胎两种,常见青花、粉彩、珐琅彩及其他单色釉等品种:(见图1.9).八方碗流行于清代,器形作八方形,有敞口、敛口二式,碗腹多内收,雍l卜时期有直腹内收式;(见图1.6).扎古扎雅木碗仿西藏喇嘛教木质碗形制烧造的一种碗式,撇口、浅腹,圈足宽矮,木纹清晰,器里有使用过的渍痕。碗放置在铁镀金盒里,盒身作碗形,具足形而平底,盖面‘1凡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高纪洋;中国古代器皿造型样式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谢珊维;扬州日用漆器的造型演变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2 曹学舰;砚台的造型设计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3 汪博宇;宋代瓷碗刻划花装饰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28355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8355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d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