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六法”在陶艺创作中的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20-10-18 18:56
   谢赫“六法”,是中国绘画学津梁,无论画家还是理论家均奉之为金科玉律,它作为中国绘画史上一个完整而严密的艺术纲领,千百年来,承前启后,“六法”不仅给中国绘画史的发展以巨大影响,也给我国的造型艺术领域创作的评论,开创了一个精密而又具有普遍艺术规律的理论体系。陶瓷艺术作为一门造型艺术,“六法”的普遍原理同样适合于陶艺创作。 谢赫提出“六法”以后,“气韵”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范畴之一,也最能够体现出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我们在陶艺创作中可以充分运用“六法”来创作出充满中国文化之气韵的陶艺作品。因此,“六法”对陶艺创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一部分——“六法’’有利于中国陶艺本土化的发展。“六法”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其中的任何一法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为了便于理解,本文对“六法”中的每一法进行详细的讲解和逐个举例分析来论述。从而总结出“六法”对陶艺创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
【学位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J527
【部分图文】:

陶塑,“六法”,汉代雕塑,中国美学史


关的造型艺术,自原始社会至秦汉,不仅有质朴而带浓烈装饰风格的原始陶器绘画,有狞厉而辉煌、工致而严整的青铜纹饰,而且有雍穆宽宏的战国帛画(图1),有大气磅礴、造型准确的秦代兵马俑(图2),有行云流水、飞舞浪漫的汉代漆画、壁画(图3),有简练雄壮的汉代雕塑、陶塑,等等。这些艺术实践和实迹,在笔法、造型、章法、色彩、立意、造境、对自然的模仿、对主体情感的遣发,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仅技法成熟而完备,而且风格多样、形式全面、功用广泛。完全具备了归纳、总结、上升为“六法”这样严密的理论体系的一切实践条件和经验资料。宗白华先生在《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指出:谢赫提出这个美学范畴,是有历史背景的。在汉代,无论绘画、雕塑、陶塑、舞蹈、杂技,都是热烈生动、虎虎有生气的。所以

审美价值,“六法”,理论家,造型艺术


图和摹写作品等,总之创作和流传各方面,都去了。自“六法”论提出后,中国古代绘画了理论自觉的时期,后代画家始终把它作为衡,“六法”被运用着、充实着、发展着,从而最有涵括力的原则之一。的是区别绘画作品的优劣。主要用于人物画,它造型艺术领域。“‘六法’之所以产生如此之气韵,而在于‘六法’本身的启发性与可塑法精论,千古不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载不易也”。直至现代,理论家们依旧声称“六流中,也必将是不可以被忽视的动力”。“六是理论家均奉之为金科玉律,它作为中国绘画纲领,千百年来,承前启后。它的提出,使绘的标准。而其总的倾向是尚变求新,有利于艺的发展以巨大影响,也给我国以后的造型艺术而

中国陶瓷


扬自己的文化传统,成为全世界的文化财富,走上从民族性到世界性的发展道路”。图6总之,中国陶瓷的丰富多彩和优秀传统是中国陶瓷在世界艺术之林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它所具有的鲜明的中国民族色彩、地域背景是全世界为之神往的,这其实就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的原因。当然,我们也反对完全否定和排斥西方优秀的文化,我们应融入到全球化主流中去,展现中华民族本土文化内涵,发挥地域优势,张扬个性,“和而不同,同中求异,异中有同”,才能使具有中华民族特色、中国地域特点、中国人独特个性的现代陶艺得到务实的发展与进步。中国陶艺应该立足于本土,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将世界的现代文化与社会主义新型文化结合,开创中国式的现代陶瓷文化特色。2.3“六法”与陶艺创作无论哪一个民族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攀;;魏晋六朝时期的审美范畴——“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2 王岗;中国古代“竞技体育”的文化审视与民族传统体育的重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3 邱丕相;王岗;;走进主流社会的中国太极拳文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12期

4 王官旭;;中国现代陶艺审美语言演变趋势之我见[J];山东陶瓷;2009年03期

5 李矛;;汉字书法在公共雕塑造型中的运用[J];包装工程;2011年10期

6 刘佳;;浅析中国画的线条艺术[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11期

7 田国林;试论雕塑造型的触觉美感[J];长春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8 赵慧宁;赵军;;城市雕塑与城市空间环境设计[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2期

9 李黎;;一枝独秀的表现性风格陶艺——表现性风格依然为现阶段中国陶艺的主流形式[J];当代艺术;2007年01期

10 杨勇智;;从雕塑史的角度谈色彩对雕塑的重要性[J];当代艺术;2009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卫;器以象制 象以圜生——明末中国传统升水器械设计思想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2 袁承志;风格与象征——魏晋南北朝莲花图像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3 任军;建筑纪念性读解[D];天津大学;2004年

4 李淑辉;时空交界下的文化抉择[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5 毛雄飞;传承与超越[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6 李征;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对我国当代竞技篮球发展影响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7 刘立宇;新媒介与中国当代艺术变革[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8 崔德炜;现代日用瓷的品牌管理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9 蔺宝钢;当代城市雕塑建设评价机制及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10 沈其旺;中国连环画叙事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郁民;论传统雕塑色彩介入当代雕塑创作活动产生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廖晓婧;陶瓷水容器造型设计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3 胡吉红;当前我国农村的贫困与文化扶贫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江伟贤;现代陶艺在环境艺术中的运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5 郭守龄;中国青瓷与韩国高丽青瓷比较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6 温洋;雕塑与建筑—雕塑艺术中的建筑联系[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7 杨玉艳;融合与沟通[D];青岛大学;2005年

8 何臻婵;不可淹没的瓷海明珠[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周巧云;试析中国工笔画中的肌理[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国玲;演绎泥性[D];青岛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466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8466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7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