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环渤海地区区域旅游整合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4 07:36
   通过区域间的合作,优化区域旅游空间开发利用格局、合理配置和利用旅游资源,提高区域的整体竞争力,是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环渤海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旅游板块之一,伴随着本区经济区域一体化趋势,跨区域的旅游合作也已经展开,但由于旅游统筹协调开发不够,竞争和管理无序,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导致区域旅游业整体竞争力不强。因此应加强环渤海地区区域旅游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和叠加,以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提高环渤海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从而带动提升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 本文以环渤海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区位理论、点轴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等相关理论,通过对环渤海地区旅游资源、旅游服务设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业发展水平及区域合作现状分析,从空间结构、产品、市场、企业四个方面提出了环渤海地区区域旅游整合的模式及其相应对策。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介绍了区域旅游整合的相关理论,对整合和区域旅游整合的概念进行了整理和界定,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本文研究的重点。 第二部分对环渤海旅游区进行了界定,介绍了环渤海地区的基本情况。分析了环渤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环渤海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了系统地分类和定量评价,对各地旅游服务设施供给水平进行了分析和定量评价。 第三部分对环渤海地区旅游业发展的规模、地域结构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环渤海地区区域旅游合作历程,运用定量方法分析了环渤海地区区域旅游整合的现状,提出了环渤海地区旅游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第四部分对环渤海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功能分区,提出了“三核”、“三轴”、“三圈”的空间整合模式;对各种类型的旅游产品进行了整合开发,并开发设计了多条跨区域旅游精品线路;在分析各省(市、自治区)旅游客源市场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对环渤海地区的旅游市场进行了定位,并进行了定量预测;对环渤海地区的旅游企业进行了横向、纵向和跨行业整合。 第五部分提出了环渤海地区区域旅游整合的创新机制和具体可行的实施措施,从制度上保证环渤海地区区域旅游整合的实现。
【学位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F592.7
【部分图文】:

行政区划图,行政区划图


2.1.2 环渤海地区基本概况环渤海地区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具有发展区域旅游经济的得天独厚的腹地基础和区位条件。该地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拥有铁矿、铜矿等主要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能源资源及海洋资源,是我国最大的铁矿富集区和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属于资源型经济区域。表 2-1 2005 年环渤海地区旅游中心城市基本情况城市总面积(km2)人口(万人)GDP(亿元)人均GDP(元)一产(亿元)二产(亿元)三产(亿元)北京 16807.8 1538 6814.5 44969 97.7 2100.5 4616.3天津 11305 1043 3663.86 35457 109.42 2050.34 1504.1石家庄 15848 927.3 1852 20082 247 927 678秦皇岛 7812 278.64 496.79 17920 51.27 195.49 249.52沈阳 12980 698.6 2084.1 29833 126.3 906.3 1051.5图 2-1 环渤海地区行政区划图

区域旅游资源,功能区划


表 4-1 环渤海地区旅游资源区划表旅游资源区名称 范围 依托城市 特征草原森林风光与民族风情区内蒙古、辽宁东北部和河北张家口呼和浩特、阜新、张家口草原森林风光与蒙、满民族风情清代遗迹与古文化遗址区北京、河北承德和辽宁的沈阳和朝阳北京、承德、沈阳清代皇室建筑与文物古迹等文化遗产山海一色与岛屿自然风光区天津、河北和辽宁的沿海城市、山东胶东半岛和日照市天津、秦皇岛、大连、青岛山海风光与海岛旅游度假区古建筑、民俗与传统文化区山西、河北中南部、山东中西部太原、石家庄、济南、曲阜宗教古建筑、民俗文化与儒家文化1.草原森林风光与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区图 4-1 环渤海地区区域旅游资源功能区划图

模式图,空间整合,区域旅游,模式图


图 4-2 环渤海地区区域旅游空间整合模式图(一)“三核”——联动辐射模式环渤海地区区域内部合作呈现出多极化的特点,在空间上形成了以综合实力较强的第一、二级中心城市为核心,沿交通干线分布的三块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域:以京津塘高速公路线为轴线,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京津唐经济区;以沈大高速公路线为主轴线,以沈阳——大连为核心的辽中南经济区;以济青高速公路和沿海为轴线,以济南——青岛为核心的山东半岛经济区。根据前面的统计分析,从总体经济实力以及旅游业发展水平来看,京津唐的经济实力较强,山东半岛次之,辽中南较弱。因此,以这三大经济区为单元构建环渤海大区域中的三个“核心”旅游区,以京津唐为主中心,以山东半岛、辽中南两个次中心为两翼,形成“一个主中心、两个侧翼”的旅游“金三角”的空间联动发展格局。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丽;韩福文;卜长青;;基于资源整合的满族文化遗产旅游品牌建设[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年05期

2 徐胜;张鑫;;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结构及生产效率实证分析[J];海洋经济;2011年05期

3 邓兰;;体验经济时代游客消费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2年11期

4 李承伟;李悦铮;;环渤海地区旅游合作分类发展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军;规制视角的中国邮轮(旅游)母港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李超;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漫漫;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合作机制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2 宋晓頔;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游客规模时空差异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邢晓晨;辽宁省体育旅游产业整合研究[D];沈阳体育学院;2010年

4 蔡琴;湖南环洞庭湖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爱平;环渤海区域旅游空间分异演变研究[D];渤海大学;2012年

6 刘岩;秦唐沧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7 李诗妮;基于WSR方法论的河池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28832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8832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b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