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休假制度的休闲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4 11:20
休假制度作为保障劳动者基本休假权的一项福利性政策,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也具有一定的人文特质。如今,中国正走在迈向休闲时代的道路上,休假制度已经成为保障公民共享休闲的主要资源配置手段,受到了各方学者的极大关注。把休假制度纳入休闲学框架内进行研究,既为休假制度在日后改革指明方向,也为中国休闲研究拓宽领域,为休闲发展提供了新的参考。本论文采用了历史分析和逻辑推理相结合的方法。从历史角度考察了国内外休假制度的演进过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几次历史性的重大制度调整,并从制度演进逻辑出发,对现实条件下最优休假制度进行合理推断。 首先,阐述休闲的含义及休闲学的方法,综合国内外学界对“休闲”的界定,对休闲的特点、功能、价值观以及休闲学“成为人”的理论视角进行论述,为休假制度的休闲学研究做出理论铺垫。 其次,讨论休假制度的含义、内容、功能以及国内外休假制度的历史源流,厘清了休假制度的发展脉络,并在休闲体制框架下对休假制度进行分析和论述,阐释了休假制度的人文特质与休闲的人本特质自然合一,休假制度的客观公正原则与公众利益优先原则对中国特色休闲价值观生成的作用,确立了休假制度“成为人”的人本维度,实现休假制度从“物化”走向“人化”的过渡。 再次,建国后到“黄金周”制度确立以前,休假制度经历了3个重要历史阶段,本文深入分析和评述了休假制度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变迁、调整的内容、并由此反映出的人们休闲生活的特点以及具体的实施效果,总结出中国的休假制度从政治化、革命化逐渐走向“人化”的历史轨迹,特别在1978—1998的20年里,中国休假制度加速变革,历经了大小38次的调整,这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对传统休闲价值观产生了冲击。在此阶段,公民的休闲意识以及休闲人文价值凸显。 在1999年“黄金周”制度实施以后,国人的休假模式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通过对“黄金周”的设计理念、基本框架、以及实施效果的利弊分析,中国逐渐开始全面、深刻的解读和反思“黄金周”。中国休假制度的休闲学转型提供了一个契机。 2008年新休假制度的实施以及带薪休假实施细则的出台拉开了“黄金周”这种刚性休假制度转型的序幕,中国休假制度逐步过渡到刚性休假制度与弹性休假制度相结合的制度模式,体现了休假制度的人本特质。 最后,通过对新中国休假制度的休闲学分析,为实现以人为本、共享休闲的制度创新目标作出了理论和制度铺垫。通过对中国休假制度的分析推理,在借鉴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休假制度的创新办法,即休假时长和集中度的创新,成为实现刚柔相济、文化化人的休假制度,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学位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F592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选题原因
(二) 选题意义
(三) 学术述要
(四) 方法的选择
一、休闲的含义及休闲学的方法
(一) 休闲的含义及特点
(二) 休闲价值观
(三) 休闲学的独特视角
二、休假制度的概念及其休闲学阐释
(一) 什么是休假制度
(二) 休假制度发展的历史轨迹
(三) 休闲建制中的休假制度
(四) “成为人”—休假制度的休闲学阐释
三、新中国“黄金周”建制前休假制度的变迁及休闲学评析
(一) 政治化:1949-1966休假制度的变化评析
(二) 革命化:1966-1976休假制度的变化评析
(三) 加速改革:1978-1998休假制度的变迁及休闲学评析
(四) 新中国1999年以前休假制度变迁的总体评价
四、“黄金周”建制以来休假制度的改革及休闲学评析
(一) “黄金周”休假制度的设计
(二) 围绕“黄金周”的学术争议及其焦点
(三) “黄金周”制度的休闲学审视
(四) 休闲意识的觉醒:“黄金周”的阶段性成就
(五) 2008年新休假制度的休闲学意蕴
五、休假制度的创新:以人为本、共享休闲
(一) 休假制度的休闲学转型
(二) 休假制度的休闲价值目标:使人“成为人”
(三) 休假制度的社会价值诉求:社会和谐
(四) 休假制度的创新目标:全民共享休闲
(五) 休假制度的最优设计:刚柔相济,文化化人
(六) 休假制度的终极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附录
参考文献及主要参考书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83415
【学位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F592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选题原因
(二) 选题意义
(三) 学术述要
(四) 方法的选择
一、休闲的含义及休闲学的方法
(一) 休闲的含义及特点
(二) 休闲价值观
(三) 休闲学的独特视角
二、休假制度的概念及其休闲学阐释
(一) 什么是休假制度
(二) 休假制度发展的历史轨迹
(三) 休闲建制中的休假制度
(四) “成为人”—休假制度的休闲学阐释
三、新中国“黄金周”建制前休假制度的变迁及休闲学评析
(一) 政治化:1949-1966休假制度的变化评析
(二) 革命化:1966-1976休假制度的变化评析
(三) 加速改革:1978-1998休假制度的变迁及休闲学评析
(四) 新中国1999年以前休假制度变迁的总体评价
四、“黄金周”建制以来休假制度的改革及休闲学评析
(一) “黄金周”休假制度的设计
(二) 围绕“黄金周”的学术争议及其焦点
(三) “黄金周”制度的休闲学审视
(四) 休闲意识的觉醒:“黄金周”的阶段性成就
(五) 2008年新休假制度的休闲学意蕴
五、休假制度的创新:以人为本、共享休闲
(一) 休假制度的休闲学转型
(二) 休假制度的休闲价值目标:使人“成为人”
(三) 休假制度的社会价值诉求:社会和谐
(四) 休假制度的创新目标:全民共享休闲
(五) 休假制度的最优设计:刚柔相济,文化化人
(六) 休假制度的终极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附录
参考文献及主要参考书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丽梅;上海体育休闲政策演变及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834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883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