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游前/游后对比视角下的内地游客赴西藏旅游风险感知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4 01:49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逐渐提升,旅游需求也越来越旺盛。西藏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对游客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人们赴西藏旅游意愿逐渐增强。但是西藏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西藏旅游环境的特殊性,内地游客一方面被西藏独特的旅游资源和宗教文化所吸引,另一方面又被西藏存在高风险的印象所束缚,使得内地游客进藏旅游意愿高,但实际到访率低。进藏前,游客通过媒体、亲友等对风险有了间接的认识,进藏后对风险有了真实的感受,进藏前后风险感知存在差异。本文从西藏风险的特点入手,对游客进藏旅游前后的自然-社会风险感知进行了深入研究,突出游客最为担忧的风险。利用非参数检验方法检验个人因素对风险感知的影响,进而考察有影响的个人因素对具体风险要素的影响状况。在此基础上,比较旅游前后的风险感知差异,依据风险放大理论解释差异的成因。在对比的视角下,降低游客进藏前风险感知,树立全心旅游形象,从而提高到访率,这对促进西藏旅游的快速发展,乃至整个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民族融合及消除边缘化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研究工作中,对客源地潜在游客和已在西藏的内地游客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基于有效的问卷调查结果,...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西藏旅游魅力无穷
1.1.2 西藏旅游业发展迅速
1.1.3 西藏旅游存在风险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内地游客
2.1.2 西藏旅游
2.1.3 风险感知
2.2 理论基础
2.2.1 风险感知理论
2.2.2 风险放大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第3章 数据来源与分析处理
3.1 问卷设计
3.1.1 问卷设计原则
3.1.2 西藏风险要素探讨与测量指标选取
3.1.3 问卷内容设计
3.1.4 预调研
3.2 调查过程
3.2.1 游前风险感知调查
3.2.2 游后风险感知调查
3.3 数据处理方法
3.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3.3.2 信度和效度分析
3.3.3 均值分析
3.3.4 独立样本检验
3.3.5 交互分析方法
第4章 游前风险感知分析
4.1 游前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4.1.1 问卷信度分析
4.1.2 问卷效度分析
4.2 问卷样本结构
4.3 游前风险感知总体分析
4.3.1 风险感知总体评价
4.3.2 风险感知地图
4.4 游前风险感知差异分析
4.4.1 人口统计因素影响下的风险感知差异分析
4.4.2 个性因素影响下的风险感知差异分析
第5章 游后风险感知分析
5.1 游后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5.1.1 问卷信度分析
5.1.2 问卷效度分析
5.2 问卷样本结构
5.3 游后风险感知总体分析
5.3.1 风险感知总体评价
5.3.2 风险感知地图
5.4 游后风险感知差异分析
5.4.1 人口统计因素影响下的风险感知差异分析
5.4.2 个性因素影响下的风险感知差异分析
第6章 旅游前后风险感知对比
6.1 旅游意愿与实际到访率比较分析
6.2 旅游前后风险感知比较分析
6.2.1 总体风险感知比较分析
6.2.2 风险感知地图比较分析
6.2.3 人口统计因素影响下的风险感知比较分析
6.2.4 个性因素影响下的风险感知比较分析
6.3 旅游前后风险感知差异成因分析
6.3.1 影响游客风险感知的因素
6.3.2 旅游风险感知放大效应理论模型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风险感知总体评价
7.1.2 风险感知差异评价
7.2 研究特色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7.3.1 研究不足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赴西藏旅游风险感知研究——基于风险放大效应理论模型[J]. 李艳,严艳,贠欣.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4(03)
[2]自然观光地旅游者的风险感知变化及差异分析——以九寨沟自然风景区为例[J]. 朱建华,张捷,刘法建,张宏磊,卢韶婧,孙景荣.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3(06)
[3]旅游目的地突发事件对西藏入境旅游市场规模影响与政策响应[J]. 田祥利,白凯. 旅游学刊. 2013(03)
[4]青藏铁路沿线旅游安全风险评价[J]. 席建超,张瑞英,赵美风. 山地学报. 2012(06)
[5]西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J]. 王聪,郑骁鹏. 西藏研究. 2012(04)
[6]目的地特殊自然灾害后游客的认知研究——以“5.12”汶川地震后的九寨沟为例[J]. 李敏,张捷,董雪旺,钟士恩,蔡永寿,上官筱燕. 地理学报. 2011(12)
[7]导游与游客交互质量对游客感知的影响——以游客感知风险作为中介变量的模型[J]. 陈永昶,徐虹,郭净. 旅游学刊. 2011(08)
[8]基于图论的西藏旅游线路评价与优化研究[J]. 耿建忠,吴殿廷,叶倩,杨欢.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1(01)
[9]西藏生态旅游认证体系构建的关键问题研究[J]. 周玲强,李罕梁,赵晟楠. 经济地理. 2010(10)
[10]风险感知理论模型及影响因子分析[J]. 孟博,刘茂,李清水,王丽.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0(10)
博士论文
[1]旅游安全的科技支撑体系研究[D]. 高玲.华侨大学 2009
[2]消费者的感知风险及减少风险行为研究[D]. 高海霞.浙江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公众风险感知的社区减灾策略研究[D]. 李婷婷.兰州大学 2014
[2]危机后旅游者风险感知与风险降低研究[D]. 唐玉玲.东北财经大学 2011
[3]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选择中的感知风险研究[D]. 李鸿飞.石家庄经济学院 2009
[4]基于容忍区理论的女性出游安全感知评价研究[D]. 竺肖英.浙江工商大学 2008
[5]旅游购物感知风险研究[D]. 陈鹭洁.厦门大学 2008
本文编号:2915577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西藏旅游魅力无穷
1.1.2 西藏旅游业发展迅速
1.1.3 西藏旅游存在风险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内地游客
2.1.2 西藏旅游
2.1.3 风险感知
2.2 理论基础
2.2.1 风险感知理论
2.2.2 风险放大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第3章 数据来源与分析处理
3.1 问卷设计
3.1.1 问卷设计原则
3.1.2 西藏风险要素探讨与测量指标选取
3.1.3 问卷内容设计
3.1.4 预调研
3.2 调查过程
3.2.1 游前风险感知调查
3.2.2 游后风险感知调查
3.3 数据处理方法
3.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3.3.2 信度和效度分析
3.3.3 均值分析
3.3.4 独立样本检验
3.3.5 交互分析方法
第4章 游前风险感知分析
4.1 游前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4.1.1 问卷信度分析
4.1.2 问卷效度分析
4.2 问卷样本结构
4.3 游前风险感知总体分析
4.3.1 风险感知总体评价
4.3.2 风险感知地图
4.4 游前风险感知差异分析
4.4.1 人口统计因素影响下的风险感知差异分析
4.4.2 个性因素影响下的风险感知差异分析
第5章 游后风险感知分析
5.1 游后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5.1.1 问卷信度分析
5.1.2 问卷效度分析
5.2 问卷样本结构
5.3 游后风险感知总体分析
5.3.1 风险感知总体评价
5.3.2 风险感知地图
5.4 游后风险感知差异分析
5.4.1 人口统计因素影响下的风险感知差异分析
5.4.2 个性因素影响下的风险感知差异分析
第6章 旅游前后风险感知对比
6.1 旅游意愿与实际到访率比较分析
6.2 旅游前后风险感知比较分析
6.2.1 总体风险感知比较分析
6.2.2 风险感知地图比较分析
6.2.3 人口统计因素影响下的风险感知比较分析
6.2.4 个性因素影响下的风险感知比较分析
6.3 旅游前后风险感知差异成因分析
6.3.1 影响游客风险感知的因素
6.3.2 旅游风险感知放大效应理论模型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风险感知总体评价
7.1.2 风险感知差异评价
7.2 研究特色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7.3.1 研究不足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赴西藏旅游风险感知研究——基于风险放大效应理论模型[J]. 李艳,严艳,贠欣.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4(03)
[2]自然观光地旅游者的风险感知变化及差异分析——以九寨沟自然风景区为例[J]. 朱建华,张捷,刘法建,张宏磊,卢韶婧,孙景荣.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3(06)
[3]旅游目的地突发事件对西藏入境旅游市场规模影响与政策响应[J]. 田祥利,白凯. 旅游学刊. 2013(03)
[4]青藏铁路沿线旅游安全风险评价[J]. 席建超,张瑞英,赵美风. 山地学报. 2012(06)
[5]西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J]. 王聪,郑骁鹏. 西藏研究. 2012(04)
[6]目的地特殊自然灾害后游客的认知研究——以“5.12”汶川地震后的九寨沟为例[J]. 李敏,张捷,董雪旺,钟士恩,蔡永寿,上官筱燕. 地理学报. 2011(12)
[7]导游与游客交互质量对游客感知的影响——以游客感知风险作为中介变量的模型[J]. 陈永昶,徐虹,郭净. 旅游学刊. 2011(08)
[8]基于图论的西藏旅游线路评价与优化研究[J]. 耿建忠,吴殿廷,叶倩,杨欢.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1(01)
[9]西藏生态旅游认证体系构建的关键问题研究[J]. 周玲强,李罕梁,赵晟楠. 经济地理. 2010(10)
[10]风险感知理论模型及影响因子分析[J]. 孟博,刘茂,李清水,王丽.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0(10)
博士论文
[1]旅游安全的科技支撑体系研究[D]. 高玲.华侨大学 2009
[2]消费者的感知风险及减少风险行为研究[D]. 高海霞.浙江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公众风险感知的社区减灾策略研究[D]. 李婷婷.兰州大学 2014
[2]危机后旅游者风险感知与风险降低研究[D]. 唐玉玲.东北财经大学 2011
[3]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选择中的感知风险研究[D]. 李鸿飞.石家庄经济学院 2009
[4]基于容忍区理论的女性出游安全感知评价研究[D]. 竺肖英.浙江工商大学 2008
[5]旅游购物感知风险研究[D]. 陈鹭洁.厦门大学 2008
本文编号:29155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915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