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交往理论的社区旅游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3 11:28
社区旅游是随着旅游业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形态与模式。它从社区的角度考虑旅游建设,以社区的互动理论指导旅游开发,从而谋求旅游发展与社区发展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在我国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旅游发展带动社区发展,形成旅游与社区和谐统一,达到和谐社区的建设,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社区旅游发展是社区系统与旅游系统的优化整合,它最大的特点在于社区及其居民与旅游发展不可分割。如此在社区旅游发展中形成了更为复杂的利益关系群体——社区管理组织、旅游企业、社区居民、旅游者等由于旅游发展引起的经济、文化、生活上的相互影响。相关主体之间的“交往互动关系”构成了社区旅游发展内部运作机制,构成社区旅游发展的基础保障。 本文以和谐发展为目标,尝试社会交往理论引入社区旅游发展研究,运用社会交往中的交往互动、和谐共生等理念,来解释社区旅游中主要相关主体交往关系及其产生原因,并通过互动共生理论的运用,尝试如何解决社区旅游发展矛盾关系,构建社区旅游和谐交往模式,并以此为指导,促进各利益主体交往互动,形成动态和谐关系,实现和谐社区建设与和谐旅游发展的双重目标,...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社区旅游系统要素整合,来源:如印hy(198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西递、宏村古村落的股份合作制经营模式设计[J]. 梁德阔.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04)
[2]我国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分析[J]. 宋瑞.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01)
[3]旅游与社区的整合研究[J]. 赵福祥.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1)
[4]游客对歌舞旅游产品真实性评判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歌舞为例[J]. 田美蓉,保继刚,教授.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1)
[5]平等的伦理秩序[J]. 靳海山.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5(01)
[6]社区参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J]. 孙九霞,保继刚.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6)
[7]社会交往的特征及其精神生产力功能[J]. 陈凤敏.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4)
[8]社区参与型旅游产品开发的“IDPC”模式研究——以非民族旅游地为例[J]. 王丽华,张宏胜. 财经问题研究. 2004(06)
[9]旅游与社区人文环境互动关系研究[J]. 赵福祥.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2003(06)
[10]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认知态度研究——以浙江省兰溪市诸葛、长乐村为例[J]. 黄洁,吴赞科. 旅游学刊. 2003(06)
硕士论文
[1]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机制研究[D]. 王敏娴.浙江大学 2004
[2]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地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研究[D]. 黄昆.武汉大学 2004
本文编号:2954905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社区旅游系统要素整合,来源:如印hy(198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西递、宏村古村落的股份合作制经营模式设计[J]. 梁德阔.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04)
[2]我国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分析[J]. 宋瑞.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01)
[3]旅游与社区的整合研究[J]. 赵福祥.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1)
[4]游客对歌舞旅游产品真实性评判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歌舞为例[J]. 田美蓉,保继刚,教授.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1)
[5]平等的伦理秩序[J]. 靳海山.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5(01)
[6]社区参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J]. 孙九霞,保继刚.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6)
[7]社会交往的特征及其精神生产力功能[J]. 陈凤敏.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4)
[8]社区参与型旅游产品开发的“IDPC”模式研究——以非民族旅游地为例[J]. 王丽华,张宏胜. 财经问题研究. 2004(06)
[9]旅游与社区人文环境互动关系研究[J]. 赵福祥.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2003(06)
[10]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认知态度研究——以浙江省兰溪市诸葛、长乐村为例[J]. 黄洁,吴赞科. 旅游学刊. 2003(06)
硕士论文
[1]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机制研究[D]. 王敏娴.浙江大学 2004
[2]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地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研究[D]. 黄昆.武汉大学 2004
本文编号:29549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954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