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陶艺创作及作品解读的符号化行为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01 13:47
  陶瓷艺术是我国悠久历史文明中的璀璨瑰宝,对陶瓷艺术的研究在很长时期内都是基于美学、工艺学、史学等传统研究方法进行探索,尤其是在陶瓷艺术的创作领域和审美解读领域,现有研究很难拨开看见其纷繁复杂的现象和模式之后的理论基础。本文试图通过符号学的研究方法,探讨和分析陶瓷艺术中创作行为和解读行为,以求将其抽象的过程变成具象的理论推导,建立陶艺创作和作品解读的符号化行为模型。在研究中,首先从陶瓷艺术语言入手,以陶艺符号的符号特性为基础,基于符号学中的二分法和三分法探讨陶艺符号在创作行为和解读行为中的意义发生机制,发现陶艺符号在二者行为中的运行路径,并进一步推导出陶艺创作是一种陶艺符号的空间组合行为,而作品解读则是一种陶艺符号动态发展的意指过程。进而,比较和分析创作行为和解读行为的差异和联系,分别建立创作和解读的符号化行为模型,并将其整合成陶艺创作及作品解读的整体符号化行为模型。通过对创作行为和解读性的符号学研究,希望能够为陶瓷艺术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途径,为陶瓷艺术的创作者和解读者提供些许帮助。 

【文章来源】: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背景与可行性分析
    1.3 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1.4 概念的界定与研究方法
        1.4.1 概念界定
        1.4.2 研究方法
2 陶艺创作的符号化行为模式
    2.1 陶瓷艺术语言构成
        2.1.1 陶瓷艺术语言结构
        2.1.2 陶瓷艺术言语
    2.2 陶瓷艺术符号
        2.2.1 陶艺符号的构成
        2.2.2 陶艺符号的能指与所指
        2.2.3 陶艺符号的不变性和可变性
    2.3 陶艺创作是从语言到言语的符号化行为
        2.3.1 从语言到言语的陶艺创作
        2.3.2 陶艺创作的符号选取与组合
        2.3.3 陶艺创作的符号化行为模式
    2.4 组成陶艺作品的几种符号类型
        2.4.1 陶艺作品的符号组成
        2.4.2 陶艺作品的色彩符号
        2.4.3 陶艺作品的造型符号
        2.4.4 陶艺作品的图形纹饰符号
        2.4.5 陶艺作品的工艺符号
    2.5 共时和历时规律下的陶瓷艺术语言
        2.5.1 共时规律下的陶瓷艺术语言
        2.5.2 历时规律下的陶瓷艺术语言
    2.6 陶艺符号的空间组合
        2.6.1 陶艺语言的值项
        2.6.2 空间下的陶艺符号
        2.6.3 陶艺创作行为是的一种陶艺符号的空间组合行为
3 解读陶艺作品的符号化行为模式
    3.1 皮尔士三分法对陶艺符号分析
        3.1.1 陶艺符号的对象、代表项及解释项
        3.1.2 陶艺符号意义的认知与解释
    3.2 解读陶艺作品的符号化行为
        3.2.1 一种意指过程:陶艺符号的解读行为
        3.2.2 陶艺作品解读的指向性
        3.2.3 陶艺作品解读的多元性
        3.2.4 陶艺作品解读的差异性
        3.2.5 陶艺作品解读的动态性
4 陶艺创作与作品解读的符号化行为模型
    4.1 对陶艺作品的解读行为与创作行为的研究及其之间的关系的分析
        4.1.1 对陶艺作品的解读行为和创作行为研究的不同可能
        4.1.2 解读行为与创作行为之间的差异
        4.1.3 解读行为与创作行为之间的关系
    4.2 陶艺创作的符号化行为模型
    4.3 解读陶艺作品的符号化行为模型
    4.4 创作与解读的连接构成的整体符号化行为模型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宋瓷艺术的符号学解读[J]. 肖绚,余斌,李兴华.  中国陶瓷. 2011(09)
[2]皮尔斯符号学理论思想的语言学阐释[J]. 翟丽霞,刘文菊.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6)
[3]陶艺设计中的符号学[J]. 肖绚,陈致敏.  中国陶瓷. 2005(05)
[4]皮尔斯符号阐释观管窥[J]. 江久文.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5(07)
[5]认知语言学的符号学分析[J]. 郭鸿.  外语教学. 2005(04)
[6]索绪尔符号学与皮尔斯符号学的比较[J]. 郭鸿.  中国外语. 2004(02)
[7]皮尔士符号学说再评价[J]. 卢德平.  北方论丛. 2002(04)
[8]传播与符号:罗兰·巴尔特思想述略[J]. 李彬.  国际新闻界. 2000(03)



本文编号:30575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30575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2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