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区域旅游一体化理论与实践探析——以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为例
发布时间:2021-12-09 05:17
论文以区域经济对旅游经济的包含关系为前提条件,推演出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必然导致旅游的一体化,并以此为全文立论的起点。论文以“为何一体化”到“何谓一体化”最后到“如何一体化”为论文的基本逻辑和论述框架,来展开内容。第一部分导言,主要论述了次区域旅游一体化对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先导性;次区域旅游一体化提出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客观性与现实性、紧迫性与滞后性;旅游一体化对次区域旅游未来发展的主导性;从而完成了对“为何一体化”的论证。第二部分研究综述,对经济一体化、澜沧江-湄公河的研究和旅游一体化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第三部分区域旅游一体化理论研究主要是嫁接经济一体化理论和旅游学理论,同时还借鉴国际关系等相关学科理论,并以全球已经形成的日益活跃的旅游区域合作现象和实践为立论的佐证,着重阐释了区域旅游一体化的特征和标志、旅游一体化的内容、旅游一体化效应和旅游一体化进程,从而完成理论的平台搭建,探讨了“何谓一体化”。在此基础上,第四、第五、第六、第七部分以亚太地区旅游增长最快(年均增长率达到8.9%)的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旅游为例,运用旅游一体化理论对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旅游一体化进行了个案研究。其...
【文章来源】:云南大学云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一、 导言
1.1 旅游业--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发展的“引爆器”
1.2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提出
1.3 旅游一体化是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发展的主要线索
1.4 论文立论基础和基本框架
二、 经济一体化与论文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1 经济一体化理论研究
2.2 次区域旅游一体化相关研究
三、 国际区域旅游一体化理论研究
3.1 区域旅游一体化的特征和标志
3.2 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内容
3.3 区域旅游一体化效应
3.4 区域旅游一体化的进程及影响因素
四、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旅游一体化现状
4.1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旅游发展概述
4.2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旅游一体化现状
4.3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旅游一体化的问题
五、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旅游一体化影响因素
5.1 次区域旅游一体化促进性因素
5.2 次区域旅游一体化制约性因素
六、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旅游一体化战略
6.1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旅游一体化目标
6.2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旅游一体化思路和措施
6.3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旅游一体化调控体系与组织创新
七、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一体化发展展望
7.1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一体化纵向深度持续发展
7.2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一体化横向扩展态势
八、 结语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和缺憾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世纪之交东南亚国际关系的变化及发展趋势[J]. 朱振明. 国际观察. 2001(06)
[2]地区安全机制比较:东南亚和东北亚[J]. 刘佩锋. 东南亚研究. 2001(04)
[3]论政府支持和企业创新在开发西部旅游业中的合理运作[J]. 黄秋萍. 社会科学家. 2001(04)
[4]旅游业省际网络建设的理论与案例研究[J]. 许春晓.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03)
[5]东北亚与东南亚地区次区域国际合作对比研究[J]. 王荣成,陈才. 世界地理研究. 2001(02)
[6]多元化:东南亚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J]. 陈显泗. 学海. 2001(02)
[7]网络化时代旅游业的变革与重组[J]. 张俊霞.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01)
[8]我国旅游业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辨析[J]. 李菊霞,林翔. 社会科学家. 2000(06)
[9]“大旅游”概念与21世纪旅游业的发展[J]. 乔力,李茂民,高连营. 山东社会科学. 2000(05)
[10]论发展云南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J]. 朱振明. 思想战线. 2000(05)
本文编号:3529995
【文章来源】:云南大学云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一、 导言
1.1 旅游业--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发展的“引爆器”
1.2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提出
1.3 旅游一体化是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发展的主要线索
1.4 论文立论基础和基本框架
二、 经济一体化与论文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1 经济一体化理论研究
2.2 次区域旅游一体化相关研究
三、 国际区域旅游一体化理论研究
3.1 区域旅游一体化的特征和标志
3.2 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内容
3.3 区域旅游一体化效应
3.4 区域旅游一体化的进程及影响因素
四、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旅游一体化现状
4.1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旅游发展概述
4.2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旅游一体化现状
4.3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旅游一体化的问题
五、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旅游一体化影响因素
5.1 次区域旅游一体化促进性因素
5.2 次区域旅游一体化制约性因素
六、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旅游一体化战略
6.1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旅游一体化目标
6.2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旅游一体化思路和措施
6.3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旅游一体化调控体系与组织创新
七、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一体化发展展望
7.1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一体化纵向深度持续发展
7.2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一体化横向扩展态势
八、 结语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和缺憾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世纪之交东南亚国际关系的变化及发展趋势[J]. 朱振明. 国际观察. 2001(06)
[2]地区安全机制比较:东南亚和东北亚[J]. 刘佩锋. 东南亚研究. 2001(04)
[3]论政府支持和企业创新在开发西部旅游业中的合理运作[J]. 黄秋萍. 社会科学家. 2001(04)
[4]旅游业省际网络建设的理论与案例研究[J]. 许春晓.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03)
[5]东北亚与东南亚地区次区域国际合作对比研究[J]. 王荣成,陈才. 世界地理研究. 2001(02)
[6]多元化:东南亚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J]. 陈显泗. 学海. 2001(02)
[7]网络化时代旅游业的变革与重组[J]. 张俊霞.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01)
[8]我国旅游业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辨析[J]. 李菊霞,林翔. 社会科学家. 2000(06)
[9]“大旅游”概念与21世纪旅游业的发展[J]. 乔力,李茂民,高连营. 山东社会科学. 2000(05)
[10]论发展云南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J]. 朱振明. 思想战线. 2000(05)
本文编号:35299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3529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