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使用效率的统计特征、演变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4 06:15

  本文关键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使用效率的统计特征、演变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使用效率 统计特征 演变趋势 影响因素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摘要】:本文采用DEA模型,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2—2012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对这些景区的总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利用效率分别进行计算,采用ArcGIS进行可视化表达并运用Malmquist模型对其进行动态分析。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首先是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使用效率的统计特征进行分析,其次是揭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使用效率在时空上的演变趋势,最后对影响国家级景区使用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提出提升使用效率的对策及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2012年我国景区总体上处于较低的使用效率状态,只有少数景区的使用效率较高,大部分景区处于使用无效率状态。在各分解效率中,纯技术较低而规模效率和利用效率水平较高,各分解效率的平均值存在一定差异,利用效率的平均值最高,规模效率次之,纯技术效率最低。(2)从2012年景区所处的发展阶段分析,大部分景区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这些景区可以扩大旅游要素的投入规模获得更高的景区使用效率。(3)2002—2012年期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使用效率整体水平较低,只有少数景区的使用效率处于DEA有效,大部分景区处于无效率状态;在各个分解效率中,平均利用效率达到有效性的景区最多;纯技术效率较低和总效率呈现一致的下降趋势,规模效率水平较高但是逐渐降低,利用效率稳定且保持在较高层次。(4)2002—2012年期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使用效率在下降过程中整体上呈现波动调整趋势;高效率景区逐渐在长三角、南部沿海和黄河下游形成稳定的产业集聚,西南地区景区使用效率出现略微下降。从历年景区使用效率区际差异看,东北地区和北部沿海地区MI平均值较高,使用效率整体上升幅度最明显,西南地区MI值小于1,使用效率整体出现略微下降;从各景区使用效率区内差异看,各区域景区使用效率在波动中进行调整,经历了往复的波动过程。(5)总效率受到三个分解效率的共同作用,2002—2012年纯技术效率对总效率的影响最显著,规模效率对总效率的作用逐渐凸显。(6)目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旅游产品在品牌特色和创新、市场环境和结构优化上有所欠缺,应该充分利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区域协同效应,注意加强区域间人才交流和空间合作,并且注意完善交通设施、引进高端技术。同时各个景区应该注重对自身的资源保护,绝不能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超出各景区的环境容量,在景区资源承载力允许的范围内实现旅游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使用效率 统计特征 演变趋势 影响因素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592.7
【目录】:
  • 摘要8-9
  • ABSTRACT9-10
  • 1 绪论10-16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0-11
  • 1.1.1 研究背景10-11
  • 1.1.2 研究意义11
  •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11-13
  • 1.2.1 研究思路11-12
  • 1.2.2 研究内容12-13
  •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13-16
  • 1.3.1 研究框架13-14
  • 1.3.2 研究方法14-16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16-23
  • 2.1 国外研究进展16-18
  • 2.1.1 国家公园研究16-17
  • 2.1.2 旅游业的效率研究17-18
  • 2.1.3 国家公园使用效率研究18
  • 2.2 国内研究进展18-21
  • 2.2.1 国家级风景区研究18-20
  • 2.2.2 旅游业的效率研究20-21
  • 2.2.3 国家级风景区使用效率研究21
  • 2.3 评述与展望21-23
  • 3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使用效率的统计特征23-35
  • 3.1 使用效率的统计特征23-29
  • 3.1.1 地域特征23-26
  • 3.1.2 发展特征26-28
  • 3.1.3 统计特征28-29
  • 3.2 纯技术效率的统计特征29-31
  • 3.3 规模效率的统计特征31-33
  • 3.3.1 规模效率特征31-32
  • 3.3.2 规模收益特征32-33
  • 3.4 利用效率的统计特征33-35
  • 4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使用效率的演变趋势35-62
  • 4.1 使用效率的演变趋势35-42
  • 4.2 纯技术效率的演变趋势42-49
  • 4.3 规模效率的演变趋势49-56
  • 4.3.1 规模效率的演变趋势49-54
  • 4.3.2 规模收益的演变趋势54-56
  • 4.4 利用效率的演变趋势56-62
  • 5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使用效率的影响因素62-66
  • 5.1 分解效率的分析62-63
  • 5.2 驱动机制的分析63-66
  • 5.2.1 交通设施63-64
  • 5.2.2 高端技术64
  • 5.2.3 生态理念64-66
  • 6 结论与展望66-68
  • 6.1 主要结论66-67
  • 6.2 研究不足67-68
  • 参考文献68-74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74-75
  • 致谢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景长顺;;北京风景名胜区事业的发展与展望[J];北京园林;2000年04期

2 王安庆;风景名胜区社会系统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3 张捷声;略论风景名胜区资源与环境的保护[J];泰安师专学报;2001年05期

4 汪光焘;保护资源 永续利用 加强首都风景名胜区建设与管理[J];中国园林;2001年01期

5 ;全国风景名胜区工作会议纪要[J];中国园林;2001年01期

6 李如生;风景名胜区开发经营问题的探讨[J];中国园林;2001年05期

7 宋子千 ,杨文棋;主体分离: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体制探索[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1年06期

8 张成;论风景名胜区的管理[J];现代经济探讨;2002年12期

9 柴海燕;旅游风景名胜区城市化的经济学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10 武军;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创新的几种模式[J];长江建设;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观海;;风景名胜区认识及开发误区析辨[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刘宇;;风景名胜区规制失灵研究——激励性规制理论的一个应用[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北京市召开公园风景名胜区工作会[A];中国公园协会2002年论文集[C];2002年

4 孙平;;旅游·经济·风景区土地[A];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国土地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庆祝学会成立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5 朱观海;;风景名胜区认识及开发误区辨析[A];中国科协2002年学术年会第22分会场论文集[C];2002年

6 李炜民;;风景名胜区工作形势分析报告[A];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

7 黄嘉颖;吴左宾;;科学发展观视野中风景名胜区的人居和谐初探[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谢凝高;;我国风景名胜区类型[A];《圆明园》学刊第三期[C];1984年

9 赵智聪;;初论中国风景名胜区制度初创期的特点与历史局限[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谭侠;;风景名胜区用地分类调整探讨[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任锐 实习生 曾立;三大措施保护重点风景名胜区[N];重庆日报;2003年

2 通讯员 吴志男 记者 师擎;中山陵通过风景名胜区“国际考”[N];南京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李卫;我省风景名胜区成为旅游业的重要支柱[N];陕西日报;2001年

4 田家鹏;风景名胜区内严禁乱建游乐园[N];厦门日报;2005年

5 许群 余靖静;风景名胜区陷入“三化”怪圈[N];中国改革报;2006年

6 记者  王春华;新景区条例正式实施[N];中国改革报;2006年

7 刘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将启动退出机制[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8 ;市园林局负责人就《风景名胜区例》贯彻实施答记者问[N];桂林日报;2006年

9 傅宁;风景名胜区显露新景象[N];光明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俞莹;风景名胜区景物禁止“圈占”[N];贵阳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孔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其他主要保护地类型的空间关系与分布格局[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翟付顺;省域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若干问题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3 欧阳高奇;北京市风景名胜区村庄景观风貌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4 李如生;风景名胜区保护性开发的机制与评价模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黄远水;风景名胜区旅游竞争力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6 陈勇;风景名胜区发展控制区的演进与规划调控[D];同济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瑞林;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2 项q;贵州风景名胜区自然美价值及其旅游利用方式研究[D];贵州大学;2009年

3 孙权;我国风景名胜区经营权转让法律问题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5年

4 龙冰;湖南仙庾岭风景名胜区植被景观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5 卢治;论风景名胜区私权与公益的平衡[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6 侯瑞萍;信息化背景下的风景名胜区旅游竞争力提升研究[D];华侨大学;2015年

7 夏民;南宁青秀山风景名胜区绿道选线及规划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8 辛苏燕;江西风景名胜区户外游憩设施规划的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3年

9 李姗;城市边缘风景名胜区的规划探讨[D];江西农业大学;2013年

10 谢叶;风景名胜区景点设计地域文化的表达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5399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5399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5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