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休闲化水平区域差异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城市休闲化水平区域差异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城市休闲化 评价模型 区域差异 影响因素 中国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城市化战略通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重构了我国城市发展的宏观环境,成为城市休闲化发展的巨大动力。城市休闲化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一种新形态,近年来也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同时,城市休闲化发展中也产生了诸多值得探讨的新问题。由于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的城市休闲化发展面临着区域不平衡发展的问题,而过大的区域差异会影响我国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总体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的和谐。因此,区域差异研究是我国城市休闲化研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促进我国城市休闲化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三种研究方法探讨了城市休闲化区域差异的大小变化、产生原因和应对措施。一是文献研究法,提出了城市休闲化水平评价指标以及区域差异的度量方法。二是定量分析法,一方面是选取适当的评价指标和模型度量我国主要城市的城市休闲化水平,另一方面是用标准差、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等来度量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城市休闲化水平差异。三是比较分析法,分别从横向和纵向比较了我国三大区域的城市休闲化发展差异。本文的研究得出以下相关结论。第一,我国各区域之间休闲化水平差异比较明显,总体上呈现出东部城市休闲化水平普遍较高,中西部城市休闲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区域特征。第二,我国城市休闲化的区域差异一直在波动中缓慢缩小,但从区域差异的分解结果看,区域内部差异是导致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在区域内差异中,东部地区城市休闲化在波动中保持较大的差异,中部地区城市休闲化差异较小且有逐渐缩小的趋势,西部地区城市休闲化差异在波动中扩大且差异逐步大于东部。第三,分项指标的区域差异各有特点,各区域的消费能力水平接近,差异不大;公共基础和产业能力的区域差异最大,公共基础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在城市公共交通建设水平和生态环境两个方面,休闲产业能力的区域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的企业规模和营业收入。本文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本文尝试构建了城市休闲化水平评价模型,搜集了2003-2012年的统计数据测算我国主要城市的休闲化水平,并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我国主要城市休闲化水平的差异状况。其次,本文设计了城市休闲化水平区域差异的度量方法,对2003-2012年我国城市休闲化水平区域差异进行了实际测算,并在对分项指标的区域差异进行测算之后展开了多角度的分析。最后,本文基于上述理论和实证分析,结合城市休闲化的发展历程和建设情况,分析了我国城市休闲化区域差异存在和变化的原因,并遵从适度原则和特色化原则提出了我国城市休闲化发展的区域差异化发展策略。
【关键词】:城市休闲化 评价模型 区域差异 影响因素 中国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592.3;F299.2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5
- 第一章 绪论15-35
- 第一节 研究背景15-17
- 一、研究源起15-17
- 二、研究意义17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17-27
- 一、国外研究简述17-20
- 二、国内研究概述20-27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27-30
- 一、研究内容27-29
- 二、研究方法29
- 三、论文可能的创新点29-30
- 第四节 理论基础与基本概念30-35
- 一、理论基础30-31
- 二、基本概念31-35
- 第二章 城市休闲化水平评价模型构建与结果分析35-55
- 第一节 指标体系构建35-41
- 一、指标选取原则35-36
- 二、指标框架与内容构成36-41
- 第二节 数据处理与模型构建41-45
- 一、指标赋权方法41-45
- 二、数据处理方法45
- 三、评价模型构建45
- 第三节 评价结果45-55
- 一、综合评价45-49
- 二、分项指标评价49-55
- 第三章 城市休闲化水平的区域差异和原因分析55-87
- 第一节 区域差异度量方法55-58
- 一、区域差异度量方法概述55-57
- 二、城市休闲化水平区域差异度量方法说明57-58
- 第二节 区域差异结果分析58-77
- 一、总体的区域差异情况分析58-62
- 二、分项指标的区域差异分析62-77
- 第三节 原因分析77-87
- 一、区域差异客观存在的原因77-82
- 二、区域差异发展变化的原因82-87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87-95
- 第—节 结论与建议87-93
- 一、研究结论87-90
- 二、对策建议90-93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93-95
- 一、研究不足93-94
- 二、研究展望94-95
- 参考文献95-100
- 后记10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少和;李秀斌;;基于休闲娱乐产业化的区域旅游休闲化发展研究——兼论广东区域旅游休闲化发展的趋势特征[J];旅游论坛;2009年05期
2 仝志勇;赵青青;;旅游休闲化研究[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年08期
3 ;男士服装趋向休闲化[J];技术经济信息;1994年10期
4 楼嘉军;刘润;马红涛;;我国城市休闲化发展质量的评价研究[J];城市观察;2014年01期
5 周春林;;经济大省的旅游市场在那里?——广东旅游应走本土休闲化的线路[J];旅游时代;2007年09期
6 本刊记者;;休闲化·国际化·优质化[J];政协天地;2007年01期
7 龙泽千;;生态化 休闲化 集约化——浅议保山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J];保山师专学报;2009年03期
8 韦雪豫;;假如有这样的明天——博物馆提前消化潜在危机,实现个性化、休闲化、市场化运作转型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22期
9 胡坚强;姜辽;郑庆林;万国伟;;乡村度假模式创新——服务经济休闲化趋势与管理对策[J];生态经济;2010年03期
10 陈亮;;以经济学视角论体育的休闲化发展及对策[J];价值工程;2012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健;李文明;;休闲化是旅游业提升的必由之路——基于旅游主体、客体和媒体的视觉[A];建设和谐社会与浙江旅游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实习记者 李凤;如何评价城市休闲化水平[N];中国旅游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马永刚;高档海产品休闲化的创新之路[N];中国食品报;2013年
3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乡村旅游与郊野休闲规划设计中心 要雁峥 杨静 陈立莉 李会芳;乡村旅游休闲化发展的新引擎[N];中国旅游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罗学锋 彭松;坚定不移地推进乐山旅游休闲化发展[N];乐山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罗学锋;旅游休闲化:结构调整“核动力”[N];乐山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贾建勇邋通讯员 宗一 文生;人性化·生态化·休闲化[N];承德日报;2007年
7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林峰 杨光;中国进入“旅游产业系统升级”新阶段(下)[N];中国旅游报;2006年
8 记者 徐万佳;宜居宜游休闲化是城市功能演化新方向[N];中国旅游报;2013年
9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院长 林峰;旅游发展的休闲提升[N];中国旅游报;2007年
10 驻上海记者 张斌;北上广休闲化名列前端[N];中国旅游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胡桑;上海城市休闲化质量测度与优化路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2 刘润;我国城市休闲化水平区域差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3 娄志宁;苏、浙、皖地区城市休闲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4 付莉侠;上海城市休闲化发展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5781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578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