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民族地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及成因探析
本文关键词:甘肃民族地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及成因探析
【摘要】:甘肃多民族地区纠纷类型及解决机制存在较大差异,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肃南裕固族自治州的具有民族特色纠纷解决机制最为典型。民族、宗教、人文、地理、经济等因素是形成现有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直接原因。大小传统的博弈、制度供给、大众需求等是形成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本文通过对甘肃省传统纠纷解决机制及民族地区自生自发解纷机制现状及成因的探析,力求洞察不同纠纷解决机制在实践中所引发的问题,为构建出科学、合理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提供一种路径。
【作者单位】: 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法学系;
【关键词】: 民间法 调解 宗教调解 纠纷解决
【分类号】:F592.7
【正文快照】: 甘肃是中国西北地区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省份,各民族在宗教、人文、地理、经济等方面的不同使得各地的纠纷类型有很大差别和明显的地区特色。为了解决这些多样化的纠纷,不同地区结合当地特色因地制宜地形成了各自多元的纠纷解决机制。这些纠纷解决机制在中国法治进程中发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付子堂,胡仁智;关于法律功能实现的若干思考[J];法学评论;1999年05期
2 林端;中西法律文化的对比——韦伯与滋贺秀三的比较[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06期
3 范愉;当代中国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与发展[J];学海;2003年01期
4 谢晖;;地方自治与宪政[J];行政管理改革;2012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绍林;;试论法律信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黄文艺;;论法律信仰的类型——兼析中国人的法律信仰如何形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3 於恒强;陆春镁;;重构我国法院外ADR的基本思路与设想——从现实解纷的角度[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02期
4 朱军;谢芳;;美国高校学生违纪的准司法裁决制度探析——以陪审团制度为视角[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5 蒋志如;;两条道路如何抉择?——对《变法、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一文的解读[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6 蒋志如;;中国法学学术研究的“50岁现象”分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7 王圣扬;杨国萍;;辩护律师与刑事法官关系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8 赵坤;;论移植宪法的权威性[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9 孙洪坤;沉默权的代价[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10 叶强,朱今;公民宪政意识:宪政建设的观念基础[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恒;;检察官职业道德建设略论[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白云;;和谐社会下我国公民法治精神的培育[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08年
3 张勇;;法律还是社会规范:关于投资者保护的一个比较分析[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周晓唯;胡强;张茉茉;;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的法经济学分析[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宁静波;;法经济学视角下的调解制度[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张睿丽;;议会政治:宪政民主的运作[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三辑)[C];2008年
7 孔志国;;制度规避[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8 陈德敏;董正爱;;节约型社会建设中的法律功能优势[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07年
9 马波;陈宝琪;;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法律保障与构建[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赵爽;卞洋洋;;刍论气候资源的法律保护[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曦临;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刘颖;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价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伟强;法律制度的信息费用问题[D];山东大学;2010年
4 刘建勋;我国农村社会信用理念的生成及其法律保障[D];山东大学;2010年
5 史根洪;嵌入视角下司法信任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6 陈登福;中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7 杨春花;论信仰对于社会秩序的价值[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曹和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人本取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吴旭平;力量的形而上学[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李晨;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易儒;林权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2 符超翔;法律史中的“阐释”与“史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陈莹;私力救济的法经济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周磊;法律与身体[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陈倩;论新形势下的审判公开[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肖丽;论网络舆论监督权与司法正的良性互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刘基华;论罪刑法定原则在当代中国的实现[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贾静远;刑事诉讼中审判委员会议事规则改革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李智;解决“小产权房”问题的法律对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10 辛帅;习惯权利视角的生态补偿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彦增;粟远荣;;农村纠纷解决之困境及对策[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白宁芳;;构建农村多元纠纷解决机制[J];经济导刊;2009年Z1期
3 阮友利;;论网上购物纠纷的在线解决[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4 林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农村纠纷解决机制——以农村纠纷解决与社会和谐为视角[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1年01期
5 张杰;朱林;罗迪;古超君;;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纠纷解决机制的改革和完善——以四川成都为例[J];技术与市场;2011年12期
6 杨彦增;;关于网络购物纠纷解决的调查与思考[J];行政与法;2012年08期
7 蔡传文;尹文娟;;创新我国纠纷解决机制[J];魅力中国;2010年12期
8 王亚明;;民国纠纷解决机制探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9 李志栋;;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研究[J];中国国情国力;2009年12期
10 杨帆;;从“丰田案”看中国消费纠纷解决机制的建立与完善[J];亚太经济;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卫军;;现状与走向:我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透析——兼论和谐社会纠纷解决体系的构建[A];犯罪学论丛(第五卷)[C];2007年
2 王志坚;;建立城市社会纠纷解决多元化机制的民意基础[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3 岳运生;;发挥律师在多元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中的作用妥善化解基层矛盾纠纷[A];“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唐晓梅;;雷山苗族地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调查[A];当代法学论坛(2011年第1辑)[C];2011年
5 赵传毅;;诉讼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A];当代法学论坛(2011年第1辑)[C];2011年
6 邱岳;;情理:串联盐业纠纷解决规范依据的红线[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六辑)[C];2013年
7 刘如翔;;香港金融纠纷解决机制的最新发展及其启示[A];金融法学家(第五辑)[C];2013年
8 马聪;;浅析我国社会纠纷解决机制的历史[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多元的法律文化[C];2006年
9 方然;;小额经济纠纷解决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以Cox比例风险模型为依据[A];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C];2006年
10 滕亚为;;试析当前纠纷的特点与完善纠纷解决机制[A];中国行政法之回顾与展望——“中国行政法二十年”博鳌论坛暨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晓鹏;我国正推动建立多元纠纷解决机制[N];人民日报;2008年
2 刘晓鹏;我国拟立法完善多元矛盾纠纷解决机制[N];中国改革报;2008年
3 (胡江根);常州建立健全多元矛盾纠纷解决机制[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0年
4 王继学;纠纷解决机制应当多元化[N];民主与法制时报;2009年
5 高山;消费纠纷解决机制的缺陷[N];江苏法制报;2012年
6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范愉;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提供实践支持[N];人民法院报;2013年
7 陈虹伟;和谐社会呼唤多元的纠纷解决机制[N];法制日报;2007年
8 陈镌娟;总结运作经验 完善纠纷解决机制[N];厦门日报;2007年
9 张放 彭丽;全方位构建我省多元纠纷解决机制[N];云南政协报;2006年
10 记者 闫继勇;山东推动建立多元纠纷解决机制[N];人民法院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国强;和谐社会视阈中的纠纷解决机制[D];吉林大学;2007年
2 李剑;论凉山彝族的纠纷解决[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杨猛;新农村建设视阈下的农村纠纷多元解决机制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彭卫兵;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5 费先梅;清代豫西地区水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6 唐峰;纠纷和解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杨戴云;多元权威冲突与交错[D];西南民族大学;2010年
8 何宏耀;高等院校与学生纠纷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9 张文香;蒙古族习惯法与多元纠纷解决机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刘育梅;晚清对外贸易法律制度的演变与透视[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玮玮;转型时期农村社会的纠纷解决与基层政府[D];北京大学;2005年
2 赵丽琴;社会转型期农村纠纷解决机制的建构[D];兰州大学;2008年
3 刘维鹤;我国农村代替性纠纷解决机制的调研报告[D];兰州大学;2008年
4 胡太伟;新疆沙湾县烧坊庄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年
5 刘佳民;我国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李云;论我国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D];安徽大学;2012年
7 冯涛;论我国消费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D];河南大学;2012年
8 杨望良;村民自治法律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9 邱凯;清至民国清水江流域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10 李晓丹;乡村“混混”与农村纠纷解决[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5782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578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