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基于空间自相关的征地补偿标准分区可塑性面积单元问题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08 23:30

  本文关键词:基于空间自相关的征地补偿标准分区可塑性面积单元问题效应研究 出处:《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征地补偿 人均耕地面积 分区 空间自相关 可塑性面积单元 两当县


【摘要】:[目的]为探究征地补偿标准制定过程中分区存在的可塑性面积单元效应以及分区所依赖的评价单元级别的选择问题。[方法]该研究以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为研究区域,以人均耕地面积为研究对象,借助Geo Da和Arcgis软件,运用空间自相关理论并引入可塑性面积单元问题效应,揭示人均耕地面积因评价单元粒度和区划方式不同而变化,进而影响征地补偿标准的制定。[结果]行政村和乡镇2种评价单元级别下,人均耕地面积的空间分布存在空间自相关性;2种评价单元级别分区的人均耕地面积存在较大差异,选择行政村级评价单元分区能够使征地补偿倍数更合理,特别是对于人均耕地面积异常高或低的行政村;在对人均耕地面积自然分级的基础上,结合LISA聚集图中高值聚集区和低值聚集区的范围调整自然分级区间进行分区,为土地利用分区研究提供新思路。[结论]研究结果可为征地补偿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
[Abstract]:[Aim] to explore the plastic area unit effect and the choice of evaluation unit level in the process of land requisition compensation. [Methods] the study was carried out in Liangdang County, Longnan City, Gansu Province. The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per capita was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the software of Geo Da and Arcgis was used. Based on 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theory and the effect of plastic area unit problem, it is revealed that the per capita cultivated land area varies with the granularity of the evaluation unit and the way of regionalization, thus affecting the formulation of the compensation standard for land requisition. [Result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per capita cultivated land area had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under the two evaluation unit levels of administrative village and township. There is a great difference in the per capita cultivated land area between the two evaluation units. Choosing the administrative village-level evaluation unit can make the compensation multiple of land requisition more reasonable, especially for the administrative villages with high or low per capita cultivated land area. On the basis of the natural classification of per capita cultivated land area, combined with the range of high value accumulation area and low value accumulation area in LISA aggregation map, the natural grading interval was adjusted to provide a new way of thinking for the study of land use zoning. [Conclusio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formulation of compensation criteria for land expropriation.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环渤海经济区基本农田建设技术研究与示范”(2015BAD06B01)
【分类号】:F321.1
【正文快照】: 0引言征补偿标准是由国家制定来保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的有效保证,《关于开展制订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征地分区综合地价工作的通知》中确定以统一年产值标准为基数,同时综合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需要等其他条件,确定补偿倍数,计算征地补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昌盛;谭荣;岳文泽;;基于局部空间自相关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分区[J];农业工程学报;2015年22期

2 张荣天;;长江三角洲农业现代化评价及空间分异[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年02期

3 韦仕川;熊昌盛;栾乔林;胡月明;;基于耕地质量指数局部空间自相关的耕地保护分区[J];农业工程学报;2014年18期

4 王梁;陈守越;;江苏省农村地表水功能区水环境单因子指标评价与空间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年02期

5 王晓利;姜德娟;马大喜;;基于MODIS NDVI时间序列的植被覆盖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区域比较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年10期

6 杨佩琰;;评价单元的选择对两当县征地补偿标准测算结果的差异分析[J];甘肃农业;2013年13期

7 谷建立;张海涛;陈家赢;任艳;郭龙;;基于DEM的县域土地利用空间自相关格局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2年23期

8 谢保鹏;陈英;张文斌;王珍;;甘肃省县区单元城镇工矿用地经济密度区域差异及动态演变特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年11期

9 刘新华;;我国征地补偿标准的制度演进分析[J];商业时代;2011年32期

10 潘竟虎;石培基;;甘肃省城乡统筹发展程度地域差异及其机理研究[J];干旱区地理;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浩;雷国平;杨雪昕;张康康;;基于两维图论的县域尺度耕地后备资源利用分区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17年06期

2 李晓航;张飞;王娟;王东芳;;秋季艾比湖流域水质综合分析与评价[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7年06期

3 周浩;雷国平;杨雪昕;;三江平原典型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与空间分异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17年05期

4 孙小凤;李建华;;苏南新型农业社区水生态环境健康综合评价与分析——以常熟市生态农业社区为例[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7年05期

5 李琳;;河南省土地经济密度时空分布及驱动力研究[J];北方经贸;2017年05期

6 宋文;吴克宁;张敏;李婷;刘霈珈;;基于村域耕地质量均匀度的高标农田建设时序分区[J];农业工程学报;2017年09期

7 杨建宇;杜贞容;杜振博;黄婧瑶;赵龙;朱德海;;基于耕地质量评价和局部空间自相关的高标准农田划定[J];农业机械学报;2017年06期

8 赵小娟;叶云;周晋皓;刘洛;戴文举;王秋香;胡月明;;珠三角丘陵区耕地质量综合评价及指标权重敏感性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7年08期

9 何昌华;陈丹;李天国;李辉;徐晓军;;基于空间统计和多元统计的耕地影响因素及回归模型研究——以重庆市石柱县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17年02期

10 刘艳;陈爱京;杨耘;戴晓爱;;近30年新疆县域尺度洪旱灾害空间聚类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17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秀美;潘瑜春;刘玉;任艳敏;;基于四象限法的县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布局与模式[J];农业工程学报;2014年13期

2 刘建生;郧文聚;赵小敏;刘新卫;;基于差距度与投资度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研究与应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03期

3 郭贝贝;金晓斌;杨绪红;周寅康;;基于农业自然风险综合评价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划定方法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4年03期

4 薛剑;韩娟;张凤荣;郧文聚;刘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建设时序的确定[J];农业工程学报;2014年05期

5 杨绪红;金晓斌;郭贝贝;窦洪桥;赵新新;周寅康;;基本农田调整划定方案合理性评价研究——以广东省龙门县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4年02期

6 杜国明#副教授;周圆;刘阁;李瑞雪;;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评价[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年05期

7 朱剑峰;朱媛媛;;安徽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区域差异与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年04期

8 张荣天;焦华富;张小林;;1990年以来江苏省县域城镇化测度及空间格局演化[J];池州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9 王新盼;姜广辉;张瑞娟;赵婷婷;曲衍波;;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定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3年10期

10 赵红巍;吕杰;;基于主成份BP神经网络的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纪晨;孙萍;孙书鹏;;新征地补偿标准与征地补偿多元化模型分析[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年01期

2 贾书新;;关于征地补偿标准的思考[J];经济师;2006年04期

3 杨小雄;朱晓刚;黄小兰;冯小丽;;新征地补偿标准应用探讨[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6年06期

4 ;浙江省征地补偿标准争议协调裁决办法(试行)[J];国土资源通讯;2007年07期

5 邢海虹;刘科伟;;征地补偿标准研究综述[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年03期

6 王仕菊;黄贤金;陈志刚;谭丹;王广洪;;基于耕地价值的征地补偿标准[J];中国土地科学;2008年11期

7 韩晓宇;吴群琪;;关于征地补偿标准合理性的探讨[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8 杨正华;;推进征地补偿标准争议协调裁决工作[J];浙江国土资源;2008年12期

9 张瑛;周国新;;南京失地农民征地补偿标准测算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07期

10 王永民;;齐心协力 开创征地补偿标准争议协调裁决新局面——在全省征地补偿标准争议协调裁决业务研讨会上的讲话[J];浙江国土资源;2009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江晓忠;林航;;征地补偿标准测算方法研究[A];福建省土地学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朱晓刚;杨小雄;黄小兰;冯小丽;;新征地补偿标准及其应用探讨[A];中国土地资源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C];2006年

3 郑小刚;葛京凤;魏静;;通过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透视征地补偿标准[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杨小雄;黄小兰;朱晓刚;何志明;;征地补偿标准验算方法探讨[A];中国土地资源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C];2006年

5 张裕凤;张晶晶;李武;;呼和浩特市征地补偿标准平衡研究[A];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张志凯;;莆田市荔城区保障失地农民生活和出路探索[A];2007年福建省土地学会年会征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白德斌;审议征地补偿标准 部署甲流防控工作[N];甘肃日报;2009年

2 记者 刘纯友;确保新旧征地补偿标准衔接到位[N];安徽日报;2010年

3 记者 白德斌;审议通过调整全省征地补偿标准的意见[N];甘肃日报;2012年

4 记者 白德斌;我省将上调征地补偿标准[N];甘肃日报;2012年

5 洪巧俊;提高征地补偿标准是最好的“维稳”[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2年

6 张信辉;我市调整征地补偿标准[N];闽北日报;2013年

7 记者 朱毓松;福州调整征地补偿标准[N];福州日报;2013年

8 杨燕蓉 游荣庄;我市上调征地补偿标准[N];三明日报;2013年

9 记者 武俊鹏 通讯员 王建伟;我省平均征地补偿标准上调21.4%[N];山西日报;2013年

10 湖北省鄂州市政协 吴建华;开发区征地补偿标准亟待规范[N];人民政协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伟;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的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2 朱成彬;山东省县级征地补偿标准(2005-2012)的图谱建立与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3 程进;安徽省征地补偿标准调整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4 王玉奇;基于耕地价值的征地补偿标准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5 李艳霞;基于农民满意度的征地补偿标准测算[D];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

6 黄琛莹;森的可行能力理论下近郊失地农民福利变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7 缪艳红;征地补偿标准制定中的利益主体参与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8 盛春雨;征地补偿标准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9 白东芳;我国征地补偿标准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10 邢海虹;基于区域差异的征地补偿标准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991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3991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3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