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信息化对集中连片特困区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3-13 12:37

  本文选题:信息通讯技术 切入点:农户生计 出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利用来自陕西长武县巨家镇339个农户调查样本,首先通过建构农户生计资本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信息熵法测算了指标体系权重系数及五种生计资本综合评价得分,发现集中连片区特困区农户生计现状整体较差,生计脆弱性高。其次通过构建考虑农户生计资本内生性特征的结构方程组模型,并利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发现,信息化对农户生计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家庭信息化能够显著推动物质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的改善;农村社区信息化对自然资本、物质资本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则有显著的负向贡献。最后,提出通过同步推进家庭和村级社区两个层次的信息化,特别是提升农户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应用能力,可以成为新阶段集中连片特困区实施信息化精准扶贫的重要切入点。
[Abstract]:Based on 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 framework, this paper uses 339 peasant household survey samples from Ju Jia Town, Changwu County, Shaanxi Province to construct a multi-index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farmers' livelihood capital. The weight coefficient of the index system and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cores of five kinds of livelihood capital are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information entropy method. It is found that the farmers' livelihood status in the special hardship areas of the concentrated and connected areas is poor as a whole. Secondly, by constructing a structural equations model that takes into account the endogenous characteristics of farmers' livelihood capital, and using the three-stage least square regression analysis, we find that information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livelihood of farmers. Family informatization can significantly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material capital, financial capital and social capital; the informatization of rural communities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natural capital and material capital. Finally, it is proposed to promote the informatization of the family and the village community simultaneously, especially to enhance the application ability of the farmers'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quipment. It can be an important entry point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new stage.
【作者单位】: 西安财经学院管理学院;密歇根州立大学农业与自然资源环境学院;
【基金】: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计划项目(2013KJXX-69)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15JK1289) 西安财经学院教学研究项目(14XCJ09)
【分类号】:F323.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钦;赵雪雁;雒丽;王亚茹;薛冰;;高寒生态脆弱区气候变化对农户生计的脆弱性影响评价——以甘南高原为例[J];生态学杂志;2016年03期

2 赵文娟;杨世龙;王潇;;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研究——以云南新平县干热河谷傣族地区为例[J];资源科学;2016年01期

3 李鑫;杨新军;陈佳;吴文恒;;基于农户生计的乡村能源消费模式研究——以陕南金丝峡乡村旅游地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5年03期

4 丁建军;;中国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贫困程度比较研究——基于综合发展指数计算的视角[J];地理科学;2014年12期

5 李聪;柳玮;黄谦;;陕南移民搬迁背景下农户生计资本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4年06期

6 王彦星;潘石玉;卢涛;晏兆莉;郭旭生;尚占环;盛丽;吴宁;;生计资本对青藏高原东缘牧民生计活动的影响及区域差异[J];资源科学;2014年10期

7 胡军;王继新;;有效需求视角下的农民“信息贫困”问题[J];甘肃社会科学;2014年05期

8 王丹丹;甘淑;张超;孙冠华;;不同地形特征下云南沿边村寨农户生计资产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3年06期

9 王富喜;毛爱华;李赫龙;贾明璐;;基于熵值法的山东省城镇化质量测度及空间差异分析[J];地理科学;2013年11期

10 何仁伟;刘邵权;陈国阶;谢芳婷;杨晓佳;梁岚;;中国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进展及趋向[J];地理科学进展;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璐;徐磊;董捷;;新型城镇化与建设用地利用水平时空耦合协调度——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7年03期

2 朱晓华;何书金;袁丽华;;中国地理与资源期刊集群化服务平台的发展与实践[J];地理学报;2017年05期

3 曹飞;;中国省域新型城镇化质量动态测度[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4 张跃胜;;中国城镇化区域差异的空间和要素的双重解读[J];城市问题;2017年04期

5 余斌;卢中辉;曾菊新;余瑞林;刘瑞佳;;中国特大城市新兴城区产业空间重构——以武汉市洪山区张家湾街道为例[J];经济地理;2017年04期

6 王益澄;杨阳;马仁锋;周宇;王腾飞;方茹茹;袁雯;;浙江省滨海城镇带的中心—边界识别[J];经济地理;2017年04期

7 申丽萍;;行政边界地带空间经济边际化研究——以甘川及甘青省际边界为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2期

8 张梦薇;;基于PCA的河南省城乡协调发展水平评价分析[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7年02期

9 孙建国;魏芳;;兰州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协调性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7年04期

10 王莹莹;陈玉福;;德州市耕地利用效益评价[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7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仁伟;刘邵权;刘运伟;李立娜;梁岚;李婷婷;;典型山区农户生计资本评价及其空间格局——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J];山地学报;2014年06期

2 郝文渊;杨东升;张杰;李文博;王忠斌;;农牧民可持续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关系研究——以西藏林芝地区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年10期

3 李莹;高歌;宋连春;;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对气候变化风险及风险管理的新认知[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4年04期

4 张存杰;黄大鹏;刘昌义;刘起勇;;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气候变化对人类福祉影响的新认知[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4年04期

5 史月兰;唐卞;俞洋;;基于生计资本路径的贫困地区生计策略研究——广西凤山县四个可持续生计项目村的调查[J];改革与战略;2014年04期

6 王艳慧;钱乐毅;段福洲;;县级多维贫困度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研究——以连片特困区扶贫重点县为例[J];地理科学;2013年12期

7 祁新华;林荣平;程煜;叶士琳;;贫困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研究述评[J];地理科学;2013年12期

8 李聪;柳玮;冯伟林;李树茁;;移民搬迁对农户生计策略的影响——基于陕南安康地区的调查[J];中国农村观察;2013年06期

9 李惠梅;张安录;王珊;张雄;杨海镇;卓玛措;;三江源牧户参与草地生态保护的意愿[J];生态学报;2013年18期

10 吴文恒;乌亚娇;李同f;;农村生活用能的区域分异——以关中临渭区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3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圣乾;张纪伟;;农户生计资本脆弱性分析[J];经济经纬;2013年03期

2 李琳一;李小云;;浅析发展学视角下的农户生计资产[J];农村经济;2007年10期

3 甄鸣涛;李玉霞;葛文光;;河北农户生计选择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06期

4 赵靖伟;;农户生计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社会科学家;2011年05期

5 杨光;;浅析风险社会下市场经济及农户生计困境问题[J];经营管理者;2012年09期

6 吕伟伟;;甘肃省山区农户生计资本脆弱性分析[J];现代妇女(下旬);2014年02期

7 张莉;聂凤英;;宁夏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对农户生计改善的影响分析[J];农业网络信息;2010年10期

8 时红艳;;外出务工与非外出务工农户生计资本状况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年04期

9 黄丹晨;吴海涛;;水土保持项目对农户生计影响的效应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3年16期

10 吕杰;袁希平;甘淑;;滇东南岩溶石漠化地区农户生计策略选择及其驱动力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玉英;王成;王利平;蒋福霞;;统筹城乡视域下农户的后顾生计来源及风险诊断——以重庆市沙坪坝区龙泉村1336户农户为例[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市政协委员 马彦明;应建立健全退耕还林农户生计问题长效机制[N];固原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赵靖伟;农户生计安全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2 李斌;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三位一体”项目对宁夏盐池县农户生计影响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爱琳;乡村旅游对秦岭北麓山区农户生计的影响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2 张萍;新林改背景下农户生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3 王慧莉;黄土高原农户生计改善和生态保育的政策途径和技术策略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4 杨世龙;元江干热河谷农户生计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5 贺亮;农户生计与农村劳动力职业务农意愿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6 郭红霞;参与式社区共管地区农户生计结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赵威;岷江上游藏区农户生计脆弱性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1年

8 马晓倩;干旱扰动下黄土高原典型村落农户生计可持续性分析[D];西北大学;2014年

9 鲁婷;干旱扰动下的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农户生计风险及生计脆弱性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10 蔡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农户生计变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6064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6064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2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