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供给侧视角下中国集体主导型农地流转模式的界定与度量标准

发布时间:2018-05-19 02:04

  本文选题:供给侧 + 集体主导 ; 参考:《广西社会科学》2017年03期


【摘要】:集体主导型流转模式是农地流转模式多极格局中的一极。尽管集体主导型流转模式普遍存在,但是理论界对其界定标准的残缺,造成对集体主导型流转研究的空缺。集体主导型模式的界定应遵循三个流转权益标准和两个流转力演化标准,即流转主体认定标准、农地流转权控制标准、流转创收权标准以及流转向心力和创收力标准。在对流转模式数量化设定的基础上,集体流转行为分为纯集体主导型、准集体主导型、集体主导代理型、集体参与型四类。这种界定与度量标准不仅有利于为研究集体主导型流转模式构建一套系统的理论范式,而且对度量政府主导型、农户主导型流转模式有借鉴意义。
[Abstract]:Collective-oriented transfer mode is a pole in the multi-polar pattern of agricultural land transfer mode. Although the collectively-dominated circulation mode exists generally, the lack of the standard of defining it in the theoretical circle results in the lack of the research on the collective-dominated circulation. The definition of collective dominant mode should follow three standards of circulation rights and interests and two criteria of the evolution of circulation force, namely, the criteria of determining the subject of circulation, the standard of controlling the right to transfer farmland, the standard of right of circulation income generation, the standard of circulation centripetal force and the standard of power of generating income. On the basis of quantitative setting of circulation mode, collective transfer behavior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pure collective dominant type, quasi-collective dominant type, collective leading agent type and collective participation type. This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standard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constructing a systematic theoretical paradigm for the study of collectively-led circulation mode, but also useful for the measurement of government-led and peasant household dominated circulation mode.
【作者单位】: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平顶山学院;河南工学院;
【分类号】:F321.1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小玉;;中国农地流转问题探析[A];200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赵金龙;何玲;岳华;;河北省农地流转的冷思考[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3 李晓龙;;新时期农地流转的现状、问题及对策[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C];2006年

4 宋金泓;王世秀;高佳;王尧;;农户农地流转行为及其市场化引导机制研究——以陕西省白水县为例[A];道路·创新·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优秀论文[C];2009年

5 武甲兴;;农地流转的障碍因素及其治理[A];第三届珞珈国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郜亮亮;黄季q;Rozelle Scott;徐志刚;;中国农地流转市场的发展及其对农户投资的影响[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4期[C];2011年

7 康雄华;王世新;刘武;雷春;;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农户农地流转决策影响因素分析——以湖北省典型区域调查为例[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C];2006年

8 宋敏;;我国农地流转现状特征及规律的实证研究 来自湖北省仙桃市93个农户的调研[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9 邓晓玲;张绍良;胡璐;;农地流转市场信息不对称影响及其测度模型[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刘志文;李强;;农地流转制度下农地金融激励路径的现实选择[A];中国第四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理论构建、实践构建与人的发展经济学的大众化网络化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新方 湖北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会;防范农地流转中的政绩冲动[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2 河南省南乐县国土资源局 任运生;农地流转要打好“防疫针”[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3 西南财经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 黄伟;完善农地流转的配套制度[N];甘肃日报;2010年

4 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 党国英;农地流转应推而不乱[N];江苏经济报;2013年

5 党国英;农地流转如何推而不乱[N];东方城乡报;2013年

6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副教授 张鹏;农地流转纠纷如何治本[N];光明日报;2013年

7 谭铁安;户籍改革背景下更需规范农地流转[N];经济日报;2014年

8 瞿长福;农地流转要细心也要耐心[N];经济日报;2014年

9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张竟成邋张竟轶;西部地区农户农地流转决策行为分析[N];光明日报;2008年

10 邓大才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教授;农地流转市场何以能够形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中友;农地流转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2 栗滢超;空间信息技术在农地流转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3 张凤龙;税费改革后吉林省农地流转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文雄;农地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5 刘克春;农户农地流转决策行为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6 刘洋;农地流转经济驱动力微观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胡建;农地流转风险规避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4年

8 钟林;基于产权约束的农地流转市场定价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9 车裕斌;中国农地流转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10 杨昊;农地流转的法经济学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师;农地流转过程中农户意愿与行为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2 靳艳艳;农地流转对农户农地投入的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3 任真礼;我国农地流转现状研究[D];广西大学;2004年

4 宋伟;H镇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5 范婷兰;农地流转中的农民利益保护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6 高菊;农地流转中介组织优化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4年

7 王鑫;新疆南疆贫困地区农地流转的风险防范机制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4年

8 陈龙威;河南省农地流转绩效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9 蒋馨萍;农地流转对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影响分析[D];延边大学;2015年

10 刘伯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地流转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5年



本文编号:19082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9082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8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