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五团土地征用补偿及安置现状调查研究
本文选题:一四五团 + 补偿安置 ; 参考:《石河子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周边乡村用地以及经济开发所需土地被纳入土地征用范围。大量集体土地被征用,农民失去土地,由此产生的社会矛盾开始激化。目前,因补偿安置纠纷引起的征地拆迁纠纷案件在不断增多,上访现象在多地都有出现,失地农民要求实现妥善安置、提高征地补偿标准的需求日益强烈。如何妥善安置失地农民,保障其生活水平在征地后不会下降,已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四五团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失地访谈了解团场征地基本情况以及失地职工利益诉求。本文共分为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理论及分析框架。具体包括提出本文研究内容,开展失地职工安置相关理论学习、确立本文的研究路线及研究思路。通过系统的学习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寻找其研究的空白,确立本文的研究内容,并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展开本文的研究。通过对相关概念的界定,从城镇化、土地征用、地租地价、社会保障、可持续生计等几方面确立本文的研究框架。第二部分为实证调查部分。依据一四五团城镇化发展现状、土地利用现状以及失地职工补偿安置现状设计“土地征用补偿及安置满意度”问卷调查表格及访谈提纲。调查问卷从失地职工基本情况与特征、对补偿与安置的认知、对补偿与安置的满意度评价、补偿与安置后的生计与发展意愿四个部分展开。第三部分为实证分析部分。根据所发放280份问卷,回收有效261份问卷,以及访谈记录,对一四五团失地职工的补偿与安置情况进行分析。分析表明,一四五团在补偿安置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补偿方式单一,补偿标准偏低、团场缺位现象严重、帮扶性工作不到位以及保障层次低等问题。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职工自身角度而言,职工自身传统思想的束缚是主要的自身因素;从团场的角度来看,团场没有搭建起一个有效沟通的平台以供征地双方利益主体协商;从社会角度来看,缺乏一个有效的社会保障机制,尤其是针对失地职工的社会保障机制严重欠缺;从制度层面来看,一是兵团现行管理体制的束缚,由于兵团特殊的管理体制背景,部分管理权限缺失,使得其在职工安置问题上显得有些无力,二是现行的土地制度的束缚,由于土地权限模糊,使得在征地过程中存在许多投机、征地乱象。第四部分为结论与对策建议。这一部分提出了一四五进一步改进安置补偿措施的政策建议,同时对以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针对征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矛盾与不足,本文指出,职工是征地的利益主体,在征地过程中应当享有话语权、知情权以及监督权,征地过程应当遵守以人为本的原则,补偿标准遵循市场原则、团场主体公平操作原则,完善农地征用法律政策,分类界定农地征用范围,规范农地征用程序,建立公平有效地补偿机制。同时,由于失地职工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团场在失地职工安置问题上应起到主导作用,加强帮扶性服务工作,促进失地职工再就业,加强对失地职工的社会关怀,更为关键的是要失地职工的长远生活提供保障,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最后,根据一四五团失地职工的利益诉求,创新补偿安置模式,以人为本,因人而异的原则给以补偿。给予失地职工足够的情感与物质关怀,使城镇化发展的成果能够惠及每一位失地职工。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 wit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 the scale of the city has been expanding , the rural land in the periphery of the city and the land required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have been integrated into the scope of land requisition . At the same time ,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workers are the main body of land acquisition , the compensation standard follows the principles of market principle , the principle of fair operation of the main body of land requisition , the establishment of fair and effective compensation mechanism .
【学位授予单位】:石河子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30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池添雨;浅析土地征用补偿制度[J];城市开发;2004年05期
2 刘丽,王正立;世界主要国家的土地征用补偿原则[J];国土资源情报;2004年01期
3 王正立,刘丽;国外土地征用补偿程序及纠纷解决[J];国土资源情报;2004年01期
4 刘浩;钟太洋;葛吉琦;;刍议土地征用补偿——以南京市为例[J];广东土地科学;2004年05期
5 刘畅;中外土地征用补偿标准比较[J];中国房地产;2005年06期
6 吴怀娟,于静;土地征用补偿制度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7 马银芳;土地征用补偿的“理论、原则及标准”之解读[J];甘肃农业;2005年10期
8 刘明明;卢群群;;土地征用补偿比较研究[J];南方论刊;2006年06期
9 彭开丽;李洪波;;美国土地征用补偿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房地信息;2006年08期
10 苑韶峰;;中外土地征用补偿制度的比较与借鉴[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6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陈双;丁一;;我国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及相关制度问题研究[A];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土地资源的保障能力研究[C];2004年
2 王钦尧;陈向春;;论完善土地征用补偿制度[A];“征地制度改革与集体土地流转”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3 王利敏;李淑杰;;长春市土地征用补偿区片综合价格的测算及应用分析[A];2006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春光;周楠;;浅谈我国土地征用补偿法律制度[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层论坛专辑[C];2006年
5 祝华军;楼江;;关于土地征用补偿价值的几个理论问题探讨[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8)[C];2009年
6 戴冬阳;;透过产权界定理论看我国的土地征用补偿问题[A];湖南省农业系统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会暨青年学术委员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贺锡苹;俞文华;;关于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征用补偿费用问题的讨论[A];土地市场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中国土地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8 金士高;;土地征用补偿费用标准的合理确定[A];“征地制度改革与集体土地流转”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9 石拴成;马聪;岳长运;;驻马店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问题和对策[A];2013全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吕道咏 孔江水;透析违法违规占用土地[N];大众科技报;2007年
2 刘国航;土地征用补偿切忌仓皇行事[N];法制日报;2006年
3 范非;关注农村妇女土地维权[N];山西日报;2007年
4 中共大连市委党校 沈毅;土地养老缓解农民压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5 记者 廖斌 通讯员 刘万军 刘春华;金融该为失地农民做些什么?[N];金融时报;2005年
6 叶海燕;她们讨回的不仅仅是补偿款[N];中国妇女报;2007年
7 记者 曾立邋实习生 李析力 肖晓;用好土地 严把『六关』[N];重庆日报;2007年
8 吴秀荣 汪守建;健全土地征用补偿制度[N];江苏法制报;2008年
9 记者 吕贵民 通讯员 岳红革;土地征用补偿款成了“村官”争抢的“唐僧肉”[N];陕西日报;2009年
10 吕贵民 岳红革;土地征用补偿款成了“唐僧肉”[N];农民日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苒;一四五团土地征用补偿及安置现状调查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2 王志华;完善我国土地征用补偿机制探讨[D];广西大学;2005年
3 罗林坤;土地征用补偿标准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4年
4 赵伊娜;土地征用补偿标准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6年
5 江美丽;我国土地征用补偿制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6 杨文静;我国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分析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皓洁;土地征用补偿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万军;青岛市城阳区土地征用补偿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9 傅t,
本文编号:19423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1942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