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政策在四川省彝汉杂居区的实践研究 ——以金口河区共安彝族乡小河村为例
发布时间:2020-12-30 23:49
彝汉杂居地区的社会构成和经济社会发展较纯少数民族地区聚居区和汉族聚居区更为复杂和落后,在精准扶贫中所需的政策和措施务必要更加贴近此类地区的实际情况。精准扶贫作为一项全国性的重大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才能实现全面脱贫,全面小康的目标。在精准扶贫工作中,需要通过什么样的措施、什么样的考核手段来确保人尽其力、物尽其用是尤为关键的。加之受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影响,我国区域发展极为不平衡,具体体现在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不平衡,平原地区与山区发展的不平衡。对于不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不发达乡镇和欠发达乡镇、极度落后村落与比较落后村落的帮扶应该采用怎样的措施,考验着执政者的智慧,也考验着所有帮扶干部的智慧。以四川省乐山市金口河区共安彝族乡小河村为例,在精准扶贫政策支撑上需要更加精准,在充分理解上级政策的基础上还要更能结合地方特点,精准扶贫政策要与彝汉杂居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推动工作中才不会受到较大阻力,才能更加有利于工作开展,才能更加有效推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文章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和主要创新点
1.4 研究重点和难点
第二章 四川精准扶贫基本情况
2.1 精准扶贫理论的提出以及发展
2.2 四川省彝汉杂居区的界定
2.3 四川在彝汉杂居区的精准扶贫政策
2.4 四川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主要做法
2.4.1 从全局出发,统筹规划
2.4.2 开展领导挂联,确保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2.4.3 认清精准扶贫的弱点难点
2.4.4 不断提高精准扶贫有效性
2.4.5 提高精准扶贫针对性
2.4.6 不断创新和完善扶贫工作机制,在探索中不断进步
第三章 四川精准扶贫政策个案研究——以彝汉杂居区金口河区共安彝族乡小河村为例
3.1 金口河区共安彝族乡小河村村情介绍
3.2 金口河区共安彝族乡小河村精准扶贫取得的成效
3.3 金口河区在精准扶贫中的主要做法
3.3.1 推动住房建设
3.3.2 发展富民产业
3.3.3 加强基础建设
3.3.4 兜牢民生底线
3.3.5 健全工作机制
3.3.6 构建攻坚大格局
第四章 金口河区共安彝族乡小河村精准扶贫政策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4.1 政策落实不够精准合理
4.1.1 政策执行标准不统一
4.1.2 政策执行变数多
4.1.3 精准识别政策变化大
4.2 贫困人口识别不够精准
4.2.1 贫困户贫困人口的识别以和村组干部关系的好坏来确定
4.2.2 贫困户贫困人口的产生方式方法不科学
4.2.3 贫困老人户的确认不够严谨
4.3 扶贫政策脱贫可持续性不强
4.3.1 其中因病、因残、缺乏劳动力和技术是主要原因
4.3.2 部分已脱贫贫困户返贫风险较高
4.3.3 个别贫困户思想上不愿脱贫
4.4 政策资金对产业发展支撑力度不够
4.4.1 部分村干部不适应新形势下的农村工作
4.4.2 政策因素一定程度制约了发展
4.4.3 部分农户观念陈旧
4.5 宣传教育不够深入
4.5.1 对精准扶贫政策的宣传不够深入
4.5.2 对贫困户和非贫困的教育引导不够
4.5.3 对传统优秀文化的教育不够
4.5.4 缺乏有效的惩处措施
4.6 帮扶主体帮扶能力有限
第五章 有效提升四川精准扶贫政策成效的对策
5.1 从基层实际情况出发,在政策执行上更加精准合理
5.1.1 尽量平衡村与村之间的政策待遇差距
5.1.2 要更加注重政策执行的一致性
5.1.3 要尊重识别历史成果
5.2 加强部门协作,确保做到贫困户精准识别
5.2.1 加强精准扶贫的组织领导
5.2.2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增强贫困户精准识别的科学性
5.2.3 要加强对老年人口的管理
5.3 提高脱贫政策针对性,确保剩余贫困人口脱贫
5.3.1 进一步提高脱贫政策的精准性和针对性
5.3.2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5.3.3 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5.4 因地制宜,推动产业大发展
5.4.1 建立适应新形式下带领农村发展的人才队伍
5.4.2 充分利用好各类资源
5.5 加强教育宣传,引导村民思想转变
5.5.1 要深入宣传精准扶贫政策
5.5.2 引导群众转变观念
5.5.3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5.6 增强能力素质,全力完成精准扶贫
5.6.1 要增强感情
5.6.2 要提高学习能力
5.6.3 激发帮扶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可持续生计的精准扶贫分析方法及应用研究——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J]. 何仁伟,李光勤,刘运伟,李立娜,方方. 地理科学进展. 2017(02)
[2]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机制研究——以四川少数民族特困地区为例[J]. 陈灿平.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6(04)
[3]中国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异特征及其精准扶贫策略[J]. 刘彦随,周扬,刘继来.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6(03)
[4]实施精准扶贫与区域协调发展[J]. 刘慧.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6(03)
[5]新常态下“精准扶贫”的包容性创新机制研究[J]. 赵武,王姣玥.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S2)
[6]关于当前推进精准扶贫的几点思考[J]. 戴开成. 新丝路(下旬). 2015(12)
[7]农村精准扶贫中的协商:内容与机制——基于四川省南部县A村的观察[J]. 吴晓燕,赵普兵. 社会主义研究. 2015(06)
[8]四川藏区精准扶贫面临的多维约束与化解策略[J]. 沈茂英. 农村经济. 2015(06)
[9]连片特困区政府减贫行为供需对接障碍与机制优化[J]. 郑瑞强,徐元刚,施国庆. 青海社会科学. 2015(03)
[10]精准扶贫机制实施的政策和实践困境[J]. 唐丽霞,罗江月,李小云. 贵州社会科学. 2015(05)
硕士论文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扶贫政策发展研究[D]. 张静.华东政法大学 2013
[2]民族地区产业扶贫及其政策研究[D]. 黄新星.吉首大学 2012
[3]湘西自治州扶贫政策执行力研究[D]. 李斌.中央民族大学 2010
本文编号:2948530
【文章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和主要创新点
1.4 研究重点和难点
第二章 四川精准扶贫基本情况
2.1 精准扶贫理论的提出以及发展
2.2 四川省彝汉杂居区的界定
2.3 四川在彝汉杂居区的精准扶贫政策
2.4 四川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主要做法
2.4.1 从全局出发,统筹规划
2.4.2 开展领导挂联,确保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2.4.3 认清精准扶贫的弱点难点
2.4.4 不断提高精准扶贫有效性
2.4.5 提高精准扶贫针对性
2.4.6 不断创新和完善扶贫工作机制,在探索中不断进步
第三章 四川精准扶贫政策个案研究——以彝汉杂居区金口河区共安彝族乡小河村为例
3.1 金口河区共安彝族乡小河村村情介绍
3.2 金口河区共安彝族乡小河村精准扶贫取得的成效
3.3 金口河区在精准扶贫中的主要做法
3.3.1 推动住房建设
3.3.2 发展富民产业
3.3.3 加强基础建设
3.3.4 兜牢民生底线
3.3.5 健全工作机制
3.3.6 构建攻坚大格局
第四章 金口河区共安彝族乡小河村精准扶贫政策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4.1 政策落实不够精准合理
4.1.1 政策执行标准不统一
4.1.2 政策执行变数多
4.1.3 精准识别政策变化大
4.2 贫困人口识别不够精准
4.2.1 贫困户贫困人口的识别以和村组干部关系的好坏来确定
4.2.2 贫困户贫困人口的产生方式方法不科学
4.2.3 贫困老人户的确认不够严谨
4.3 扶贫政策脱贫可持续性不强
4.3.1 其中因病、因残、缺乏劳动力和技术是主要原因
4.3.2 部分已脱贫贫困户返贫风险较高
4.3.3 个别贫困户思想上不愿脱贫
4.4 政策资金对产业发展支撑力度不够
4.4.1 部分村干部不适应新形势下的农村工作
4.4.2 政策因素一定程度制约了发展
4.4.3 部分农户观念陈旧
4.5 宣传教育不够深入
4.5.1 对精准扶贫政策的宣传不够深入
4.5.2 对贫困户和非贫困的教育引导不够
4.5.3 对传统优秀文化的教育不够
4.5.4 缺乏有效的惩处措施
4.6 帮扶主体帮扶能力有限
第五章 有效提升四川精准扶贫政策成效的对策
5.1 从基层实际情况出发,在政策执行上更加精准合理
5.1.1 尽量平衡村与村之间的政策待遇差距
5.1.2 要更加注重政策执行的一致性
5.1.3 要尊重识别历史成果
5.2 加强部门协作,确保做到贫困户精准识别
5.2.1 加强精准扶贫的组织领导
5.2.2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增强贫困户精准识别的科学性
5.2.3 要加强对老年人口的管理
5.3 提高脱贫政策针对性,确保剩余贫困人口脱贫
5.3.1 进一步提高脱贫政策的精准性和针对性
5.3.2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5.3.3 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5.4 因地制宜,推动产业大发展
5.4.1 建立适应新形式下带领农村发展的人才队伍
5.4.2 充分利用好各类资源
5.5 加强教育宣传,引导村民思想转变
5.5.1 要深入宣传精准扶贫政策
5.5.2 引导群众转变观念
5.5.3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5.6 增强能力素质,全力完成精准扶贫
5.6.1 要增强感情
5.6.2 要提高学习能力
5.6.3 激发帮扶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可持续生计的精准扶贫分析方法及应用研究——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J]. 何仁伟,李光勤,刘运伟,李立娜,方方. 地理科学进展. 2017(02)
[2]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机制研究——以四川少数民族特困地区为例[J]. 陈灿平.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6(04)
[3]中国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异特征及其精准扶贫策略[J]. 刘彦随,周扬,刘继来.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6(03)
[4]实施精准扶贫与区域协调发展[J]. 刘慧.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6(03)
[5]新常态下“精准扶贫”的包容性创新机制研究[J]. 赵武,王姣玥.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S2)
[6]关于当前推进精准扶贫的几点思考[J]. 戴开成. 新丝路(下旬). 2015(12)
[7]农村精准扶贫中的协商:内容与机制——基于四川省南部县A村的观察[J]. 吴晓燕,赵普兵. 社会主义研究. 2015(06)
[8]四川藏区精准扶贫面临的多维约束与化解策略[J]. 沈茂英. 农村经济. 2015(06)
[9]连片特困区政府减贫行为供需对接障碍与机制优化[J]. 郑瑞强,徐元刚,施国庆. 青海社会科学. 2015(03)
[10]精准扶贫机制实施的政策和实践困境[J]. 唐丽霞,罗江月,李小云. 贵州社会科学. 2015(05)
硕士论文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扶贫政策发展研究[D]. 张静.华东政法大学 2013
[2]民族地区产业扶贫及其政策研究[D]. 黄新星.吉首大学 2012
[3]湘西自治州扶贫政策执行力研究[D]. 李斌.中央民族大学 2010
本文编号:29485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948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