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乡村创新系统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与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8 20:17
  乡村振兴是关乎中国中长期发展全局的系统性工程。建设乡村创新系统、提升乡村创新能力是推动乡村实现内生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乡村创新系统可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制度管理创新、网络中介创新、社会创新创业等路径赋能创新主体。乡村创新系统和城市创新系统的融合不仅有助于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加速城乡融合发展,也有利于国家创新系统的发展和完善。城乡创新系统通过市、县、镇、村间的政策传递、信息共享以及资源联动实现融合共创。除了与城市创新系统的融合发展外,乡村创新系统建设过程中还需注重加快建设和完善农业产业创新体系,并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 

【文章来源】:天津社会科学. 2020,(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乡村创新系统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与机制研究


城乡融合创新系统联动模型与共创机制

路径图,乡村,创新系统,路径


乡村创新系统中,创新主体由农民、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创业者等构成,各创新主体以发明者、应用者、管理者、桥接者、实践者等多重交叉性身份,全面参与到乡村创新过程中,促进系统内基础要素和支撑性要素的协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创新的实现需要依托技术、制度、网络、文化等多重要素的投入和联动。陈劲等(2018)论述了乡村创新系统的三类传统构成要素——农业科技创新、制度与管理创新、网络中介创新。本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乡村创新系统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路径,包括农业科技创新、制度管理创新、网络中介创新和社会创新创业,不同路径协同整合,共同推动乡村振兴(见图2)。乡村创新系统建设,需要应用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思维,在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要求下,全面贯彻“三农”工作总方针,协同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制度管理创新、网络中介创新以及社会创新创业,系统提升乡村创新发展能力,最终实现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战略目标。其中,农业科技创新是构建乡村创新系统的基础与核心,通过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土地生产力,转变乡村生产方式,促进特色产业发展。但只有农业科技创新无法保障乡村创新系统的有效运转,还需要制度管理创新作为保障,充分发挥“政府”这一主体在乡村创新系统中的引导、管理与服务作用,使农业科技创新的技术成果能够顺利转化、农业科技创新的产出成果能够切实促进乡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网络中介创新和社会创新创业为乡村创新系统带来了多元化的参与主体与多样化的创新要素,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并通过多元主体参与推动制度管理创新。

示意图,国家创新系统,创新系统,乡村


深入探究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成和集群性、差异化特征,可以根据资源分布、创新基础和创新强度等维度,将区域创新系统划分为两大子系统——城市创新系统和乡村创新系统。城市创新系统是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内,各种创新要素和制度政策因素在创新过程中互相作用而形成的社会经济系统(赵黎明、冷晓明,2002)。作为国家创新系统和企业创新系统之间的重要桥梁,城市创新系统对建设创新型城市和智慧城市具有重要作用。与城市创新系统相对应的是乡村创新系统,但是由于乡村发展相较于城市发展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学者们较少关注乡村创新系统。陈劲(2018)、Yin, et al.(2019)认为,乡村创新系统是围绕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主题,与创新相关的主体要素和非主体要素、地理要素、时空要素以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政策和文化等在创新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社会经济系统。乡村创新系统不仅是对区域创新系统概念的深化和完善,也对进一步完善国家创新系统、提升国家创新系统整体效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从创新系统论入手,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国家创新系统视域下城乡创新系统的结构定位与功能示意图。其中,国家创新系统主要由区域、产业和企业创新等子系统构成,区域创新系统包括城市创新系统和乡村创新系统,二者通过企业创新系统和产业创新系统实现微观层面的创新。二、乡村创新系统驱动乡村振兴的路径与整合机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乡村创新系统的兴起[J]. 陈劲,尹西明,赵闯,朱心雨.  科学与管理. 2018(01)
[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努力规避几种倾向[J]. 姜长云.  农业经济问题. 2018(01)
[3]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演化研究[J]. 陈劲,黄淑芳.  管理工程学报. 2014(04)
[4]技术创新的系统观与系统框架[J]. 陈劲.  管理科学学报. 1999(03)



本文编号:29855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29855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f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