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不平衡对老年人体质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1-05 04:31

  本文关键词:区域经济不平衡对老年人体质的影响 出处:《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区域经济 不平衡 体质


【摘要】:目的研究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对老年人体质水平的影响。方法分层随机抽取浙江省60~69岁3 958名老年人,测量指标有身高、体重、胸围、腰围、臀围、肺活量、坐位体前屈、握力、选择反应时、闭眼单脚站立;测量仪器和方法以《2010年国家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手册》为标准。结果 3个区域经济带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比较环杭州湾温台金丽衢(F=10.113,P=0.006);老年人体质综合评级的合格率和优秀率,环杭州湾金丽衢温台(χ2=75.569,P=0.000);体质检测指标中腰臀比、肺活量、坐位体前屈、握力、选择反应时,3个区域经济带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经济发达程度高的区域老年人的体质水平好于相对落后区域;体质水平可能与经济类型有关。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regional economic imbalance on the physical fitness of the elderly. Methods 3 958 elderly people aged 60 to 69 years old in Zhejiang Province were randomly selected to measure their height, weight, chest circumference and waist circumference. Hip circumference, vital capacity, sitting position forward flexion, grip strength, choose reaction time, close eyes and stand on one foot; The national physique monitoring manual of 2010 was used as the standard. Results the per capita gross national product (GDP) of the three regional economic zones was compared with Jin Liqu around the warm station of Hangzhou Bay (. FN 10.113. P0. 006; The qualified rate and excellent rate of the comprehensive grading of the physical constitution of the old people, the warm station around Jinli qu in Hangzhou Bay (蠂 2 = 75.569) and the excellent rate (P < 0. 000); WHR, vital capacity, sitting position forward flexion, grip strength, response time were selected. Conclusion the physique level of the elderly in the regions with high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i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relatively backward regions. The level of physical fitness may be related to the type of economy.
【作者单位】: 浙江省国民体质与健身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基金】:浙江省国民体质与健身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2011F10052)
【分类号】:F127;G804.49
【正文快照】: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1〕。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2〕。伴随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区域经济集团化已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表现形式之一〔3〕。作为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典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陈良文;杨开忠;;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原因:一个要素流动和集聚经济的视角[J];当代经济科学;2007年03期

2 林毅夫,刘培林;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3年03期

3 王小燕,周蓉晖,刘芳,信晓宁;有氧健身运动对城市老年人体质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02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君生;万良杰;;IPO融资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影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6期

2 何颖;齐亚伟;;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演化与政府调控[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3 杨蕊;娜娜;;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证分析[J];北方经济;2009年12期

4 陈文江;周亚平;;西部问题与“东部主义”——一种基于“依附理论”的分析视角[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张跃,王天龙;中国地区间收入差距问题的模型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6 陈品;;体育系与普通系女大学生无氧工作能力与身体素质相关性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年07期

7 杨红;;“健身健骨操”的创编及健身效果的观察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8 杨鸥;;论舞蹈力量能力的类型划分[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杨鸥;;舞蹈选材的科学评价与预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10 余康;郭萍;;第三产业地区间差距的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义甫;;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及其创新思考[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文雁兵;张旭昆;;制度变迁、政府行为与经济空间聚集:基于Hall and Jones“社会基础设施”的C-P-I空间模型[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肖志光;;中国保险市场地区差距:1989——2006[A];金融危机:监管与发展——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09[C];2009年

4 刘东勋;;河南省经济增长的比较优势检验——工资水平与劳动生产率的综合考察[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2期)[C];2008年

5 曲兆鹏;姜晓华;;二元性劳动力市场政策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讨论稿)[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张广胜;江金启;;我国农村区域收入不均等变动趋势的经济学解释——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06年年会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干春晖;郑若谷;;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演变及其产业分解[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8 贺振华;;相对收入、政治决策与经济增长——一个关于社会选择的政治经济模型[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9 尹继东;王秀芝;;地区收入差距与人口迁移的关系:以中部地区为例[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单豪杰;沈坤荣;;转型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一个激励导向的分析框架[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文;新地缘政治经济框架的建模与模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何力武;转移支付、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杨光;哈罗德模型难题的破解及其对中国内需结构演变规律的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4 肖建清;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5 孙旭;人力资本及其对中国省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王争;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与贸易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徐圣;中国劳动收入比重变动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王晓雨;中国区域增长极的极化与扩散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尹明;汽车产业成长影响变量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袁学英;中国企业跨区域并购、资源流动与长期绩效[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童芳;FDI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2 杨志强;农地保障功能区域差异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3 张洪文;有氧训练提高飞行学员速度耐力的探索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徐万一;人力资本结构作用和政府教育投资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范晓妮;我国转型期劳动力与工资状况分析及工业化道路选择[D];暨南大学;2010年

6 文红武;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分析及调控启示[D];南昌大学;2010年

7 严s,

本文编号:13816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3816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f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