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区域政策协调模式选择及其对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1-05 11:09

  本文关键词:区域政策协调模式选择及其对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影响 出处:《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区域政策协调 市场一体化 平行模式 序贯模式


【摘要】:市场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至关重要,需要地方政府制定相互协调的经济发展政策。笔者基于组织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构建理论模型来考察集权、平行、序贯、单边四种区域政策协调模式的效果,并研究不同政策选择对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上级政府统一制定政策的集权模式下,市场整合程度较高且协调损失最小,但考虑到上下级政府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可行性不强;以某一地区为中心的单边模式能够实现区域市场完全一体化,但会对非中心地区造成巨大的效率损失,因而并非好的政策选择;相较之下,平行模式和序贯模式是可行性较强的两种区域政策协调模式。当市场一体化对不同地区的重要程度差异较小时,应采取平行模式,地方政府同时制定政策并自发协调;反之,则应采取序贯模式,且由市场一体化重要程度较强的地区先行制定政策。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上述结论得到了实践层面的部分印证。
[Abstract]:Market integration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which requires local governments to formulate coordina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ies. Based on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organizational economics, the author constructs a theoretical model to investigate centralization and parallelism. The effects of four regional policy coordination models, sequential and unilateral, an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policy choices on regional market integration a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the centralized mode of unified policy formulation by higher governments. The degree of market integration is high and the loss of coordination is minimum, but considering the serious information asymmetry problem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governments, the feasibility is not strong; The unilateral model with a certain region as the center can realize the complete integration of the regional market, but it will cause a huge loss of efficiency to the non-central area, so it is not a good policy choice; In contrast, parallel mode and sequential mode are two regional policy coordination models with strong feasibility. When the importance of market integration to different regions is small, parallel mode should be adopted. Local governments formulate policies at the same time and coordinate spontaneously; On the contrary, the sequential model should be adopted, and the policy should be formulated in advance by the regions with strong importance of market integration. From the reality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above conclusions have been partly confirmed in practice.
【作者单位】: 广西大学商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机制研究”(项目编号:09CJL036)
【分类号】:F127
【正文快照】: 一、引言及现有文献简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区域递推式发展战略,即允许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地区带动后富地区实现共同发展。先富对后富的带动作用在文献中被称为“外溢效应”或“溢出效应”,它是区域经济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虽然一些文献论证了我国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潘文卿;李子奈;;中国沿海与内陆间经济影响的反馈与溢出效应[J];经济研究;2007年05期

2 潘文卿;李子奈;;三大增长极对中国内陆地区经济的外溢性影响研究[J];经济研究;2008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刚;贾威;潘浩敏;;地区差异、收敛路径和经济政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谢友才;;浙江省地区经济结构效率分析[J];北方经济;2007年02期

3 彭连清;;东北地区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4 张丽萍;王东月;;京津经济联合的相关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5 张小明;刘慧灵;;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行政区划改革与重构——以长江三角洲区域为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杨元泽;赵会玉;;地方政府竞争提高了经济效率么?——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王红艳;廖英姿;;所有制、市场分割与公司资本配置效率[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李军超;;转型期我国市管县体制的反思及变革途径选择[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9 邵任薇;;论单中心和多中心治理理论及其对大都市区治理的启示[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0 李娟;构建有效的国民经济空间结构[J];中国城市经济;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范剑勇;;要素聚集与地区差距:来自中国的证据[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梁平波;;利用广西沿海港口优势 建设大型东盟物流中心[A];《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 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论文集[C];2005年

3 陈锐;苗长虹;;第一章 中国可持续型城市群发展[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4 徐争辉;;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实践经验及其对长株潭一体化的启示[A];湖南省经济学学会年会暨科学发展观与湖南经济协调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唐红涛;;1985-2006年城乡商品市场分割实证研究[A];中国市场营销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罗湖平;李松柏;陈旋;袁青;;“G—D—F复合安置”模式的提出与构建[A];人文科技发展与管理创新——湖南省管理科学学会2009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王川兰;;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行政范式转换与创新——以长三角为对象的一项研究[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8 付强;;地区行政垄断、技术进步与粗放型经济增长——基于我国1978——2006年技术进步的实证测算[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福建省社科界第五届学术年会——经济改革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范子英;张军;;政府间转移支付与国内市场整合[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茅锐;;中国东、中、西部的跨省资本流动性[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艳秋;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2 王成;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下企业战略并购的整合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伟;结构化创新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4 彭彦强;基于行政权力分析的中国地方政府合作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何力武;转移支付、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6 赵聚军;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理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张健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林洁;转型期我国县域政府管理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徐子青;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普雁翔;中国制造业集聚:企业规模异质性视野的分析与实证[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微;区域政府间合作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高玉东;区域行政垄断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效率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宋晓露;环渤海经济圈FDI空间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于波强;我国劳动力要素价格扭曲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张芳;地方政府间非合作博弈的机理及治理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李科;两型社会建设中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王文秀;我国地区市场分割成因与福利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8 张丹丹;利益视角下转轨时期地方政府双重行为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9 惠海霞;区域增长极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冯桃桃;府际合作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卓凯;殷存毅;;区域合作的制度基础:跨界治理理论与欧盟经验[J];财经研究;2007年01期

2 李金龙;王宝元;;地方政府管理体制: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制度瓶颈[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年01期

3 周振鹤;行政区划史研究的基本概念与学术用语刍议[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4 刘君德,舒庆;中国区域经济的新视角──行政区经济[J];改革与战略;1996年05期

5 赵永亮;徐勇;;国内贸易与区际边界效应:保护与偏好[J];管理世界;2007年09期

6 徐现祥;李郇;王美今;;区域一体化、经济增长与政治晋升[J];经济学(季刊);2007年04期

7 张军;;分权与增长:中国的故事[J];经济学(季刊);2008年01期

8 沈立人;戴园晨;;我国“诸侯经济”的形成及其弊端和根源[J];经济研究;1990年03期

9 吴敏一;;关于地方政府行为的若干思考——兼与部分同志商榷[J];经济研究;1990年07期

10 银温泉,才婉茹;我国地方市场分割的成因和治理[J];经济研究;2001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扬戈;美国的区域政策及其对我国西部开发的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0年02期

2 向春玲;我国区域政策中的效率与公平[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1年06期

3 刘志彪;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区域政策:国际经验及其对江苏的启示[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4 高进田;中国转轨时期区域政策研究[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5 李宗植;欧盟区域政策的启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地区发展政策”课题组;均衡发展——欧盟区域政策在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实践[J];国际贸易;2002年06期

7 王雅梅;东扩对欧盟区域政策的挑战[J];天府新论;2003年03期

8 朱文晖,张玉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政策的四次调整及其研判[J];开放导报;2004年01期

9 鲍晓;德国的区域政策及其对我国振兴东北的启示[J];德国研究;2004年04期

10 李玮;论西方发达国家区域扶持政策[J];科技和产业;2005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周明生;苏炜;高彦彦;;区域政策与经济增长:基于江苏发展经验的实证研究[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沈爱华;;促进苏北发展的区域政策选择研究[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中)[C];2007年

3 郑燕;;区域经济一体化视角下西方国家区域政策研究进展[A];《中国区域经济》2012年第5期(总第20期)[C];2012年

4 齐清波;;2007—2013年欧洲区域政策的目标、对象和实施[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庄琪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林斐;区域政策还需调整完善[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2 记者 吴黎明;中国与欧盟勾勒区域政策合作“路线图”[N];经济参考报;2006年

3 林家彬;英国的区域政策[N];中国民族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童海华;“建立空间尺度适宜的区域政策体系”[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谷亚光;区域政策应兼顾“人的繁荣”与“地域繁荣”[N];中国改革报;2010年

6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政策动向课题组 执笔 胡少维;实施积极区域政策 培育经济新增长极(下)[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史传发;国泰基金:关注区域政策纵深演化[N];证券日报;2009年

8 记者 程晖;不断完善区域政策体系[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9 许小念;区域政策目标:效率优先公平优先?[N];四川日报;2007年

10 姚鹭;区域政策渐成宏观调控新手段[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雅梅;欧盟区域政策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张广翠;欧盟区域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胜平;论欧盟的区域政策[D];厦门大学;2001年

2 李亚琴;俄罗斯经济发展中的区域政策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3 王玺;森林生态功能区区域政策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4 胡晓莉;区域政策与企业债务融资[D];南京大学;2013年

5 张臻;山东省区域政策实施及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房君;皖江吸引与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区域政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7 郑一凡;我国中部地区发展的区域政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8 王洪梅;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中的区域政策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年

9 曹超;基于区域差距与经济增长协调度的区域政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10 庞磊;区域经济政策对西部地区经济的影响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828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3828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9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