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人力资本承载力与区域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2 14:42

  本文关键词:人力资本承载力与区域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研究 出处:《经济问题探索》2015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人力资本承载力 区域经济增长 向量自回归模型


【摘要】:本文在建立人力资本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和综合评价法对河南省1988-2013年人力资本承载力进行测算,采用时间序列单位根检验、协整关系检验及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通过构建VAR向量自回归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对人力资本承载力与河南省区域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河南省人力资本承载力水平呈逐年上升的态势,并且近年来增幅较大;(2)人力资本承载力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和双向因果关系;(3)脉冲响应结果显示在短期内区域经济增长对人力资本承载力的影响显著;人力资本承载力对区域经济表现为先负后正的影响,但其促进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区域经济增长对自身新息的响应路径与人力资本承载力对自身新息的响应路径均在前期表现明显,但都不具有持久性。鉴于此,河南省在发展区域经济的过程中,应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转变投资观念,注重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优化配置,加快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转变,优化城市资源环境,提高人力资本的承载力水平,在实现人力资本承载力提升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Abstract]:This paper establishe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human capital capacity, 1988-2013 years in Henan province human capital capacity calculated by entropy method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the time series unit root test, cointegration analysis and causality test Grainger, by constructing a VAR vector from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function of bearing force Henan Province human capital regression model and impulse response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horizontal bearing capacity of human capital in Henan province showed a rising trend, and in recent years a larger increase; (2) there is the only co integration relationship and bidirectional causality betwee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bearing force of human capital; (3) the impulse respons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short term economic growth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human capital carrying capacity; carrying capacity of human capital on regional economic performance for the first negative and then positive The effect, but also did not give full play to its role in promoting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response path and human capital on its innovation capacity in response to new information on their own path are obvious in the early stage, but not with persistence. In view of this, Henan Province in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cess,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impro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change the concept of investment,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human capital and material capital,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employment structure, optimize the city resources environment, improve the level of carrying capacity of human capital, the level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 realization of human capital based on lifting capacity.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
【基金】: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人力资本承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32400410631),主持人:任乐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中原经济区人力资本承载力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2-QN-057),主持人:任乐
【分类号】:F249.27;F127;F224
【正文快照】: 一、引言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毋庸置疑,但是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不仅取决于其数量和质量,更取决于其承载力的强弱。承载力是一个与资源禀赋、技术手段、社会选择和价值观念等密切相关的、具有相对极限内涵的伦理特征的概念,通常被定义为“一个生态系统在维持生命机体的再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郭显光;熵值法及其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财贸研究;1994年06期

2 刘军;白文杰;;山东省17城市人力资本承载力评价与提升研究[J];东岳论丛;2010年09期

3 刘军,周绍伟;人力资本承载力与有效人才流动[J];管理世界;2004年08期

4 闵继胜;胡浩;;基于VAR(向量自回归)模型的我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动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1年05期

5 杨跑远;李斌;;企业人力资本承载力评价因素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1年22期

6 刘军;杨跑远;李鑫;;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人力资本承载力评价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3年01期

7 张利华;陈钢;徐晓新;刘会武;;城市人口承载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J];管理评论;2008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白文杰;区域人力资本承载力评价与提升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亮;朱永明;鞠慧雅;;熵值法在土地集约利用专题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2期

2 连季婷;宋红月;汤永鸿;;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年度变化与空间分异研究——以石家庄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1期

3 汪秋菊;曲盛恩;;从公平理论看人才流动[J];商业研究;2006年08期

4 丁刚;金少芸;黄志强;;基于熵值法的福建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空间差异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漆丽;;浅谈贵州高职院校人才的“流”与“留”问题[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年05期

6 刘刚;赵桂琴;;灰色系统理论在燕麦抗倒伏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草业科学;2006年10期

7 魏下海;;中国人力资本流动与产业结构调整互动分析[J];科技和产业;2007年03期

8 蒋兴义;孔祥惠;杨根新;;旅游用地的协调-集约度评价方法研究[J];地矿测绘;2011年02期

9 刘军;白文杰;;山东省17城市人力资本承载力评价与提升研究[J];东岳论丛;2010年09期

10 薛莉娜;张文秀;;四川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宏观评价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孟庆香;贺鹏飞;曲晨晓;;中原城市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新时期河南土地供需态势与城乡统筹发展”论坛文集[C];2008年

2 孟庆香;贺鹏飞;曲晨晓;陈常优;毋晓蕾;韦东;方明;梁留科;吕可文;王国强;王慧娜;苏朝阳;苗长虹;穆松林;高建华;;第十二章 土地资源评价与规划[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3 孙在东;刘树艳;李利;高齐圣;;石化企业技术进步状况横向评价与排序研究[A];1997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4 郑锋;王巧芝;高学辉;张序萍;;Matlab与熵值法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A];Proceedings of 2010 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ference (2010 NVCIC)[C];2010年

5 贺瑞敏;王国庆;张建云;;珠江三角洲广义水环境承载能力评价[A];2007重大水利水电科技前沿院士论坛暨首届中国水利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杨木壮;曲林静;侯学平;谢鸿宇;宋榕潮;;基于熵值法的珠三角高新产业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7 沈沛龙;降刚;;首都经济圈建设中区域金融发展研究[A];2012京津冀晋蒙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2年

8 杨木壮;曲林静;侯学平;谢鸿宇;宋榕潮;;基于熵值法的珠三角高新产业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9 蒋慧峰;朱文杰;;基于熵值法的评教模型[A];武汉机械设计与传动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吴振信;闫洪举;;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对环渤海经济圈碳排放的影响分析——基于空间面板数据模型[A];第十六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学明;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2 王广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及其系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3 王兵;黄土丘陵区流域生态恢复环境响应及其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1年

4 宗毅;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分析与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5 贺瑞敏;区域水环境承载能力理论及评价方法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6 杨昕;我国医科大学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7 宋立夫;ERP实施方法体系及诊断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8 蔺宇;TPS的过程成本控制与评价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9 苏高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10 张艳;干旱区地下水文生态安全评价信息系统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涛;新疆耕地集约利用问题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2 洪锋;桩基础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应用[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3 蒋兴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理论分析与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4 陈洪梅;大连A猎头公司的战略设计[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高利梅;大连城市承载力分析评价[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刘冰;淹没线上剩余耕地质量评价及其对移民安置任务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1年

7 王莉;咸阳市城市化水平与资源压力的定量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任丽萍;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管理绩效考核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9 李健飞;我国不同地区科技人才吸引力评价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10 夏小玲;泛长三角区域安徽科技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晓明;我国人力资源文化素质存量及其经济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陆虹;中国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以大气污染为例[J];财经研究;2000年10期

3 ;On The Research of Foreign and Domestic Human Capital Theory[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5年04期

4 张玉蓉,刘陆克,蒋宾先;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分析[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吴庆洲;论21世纪的城市防洪减灾[J];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01期

6 魏下海;;中国人力资本流动与产业结构调整互动分析[J];科技和产业;2007年03期

7 闫继红;;我国水资源承载力模型建立及问题浅论[J];财经政法资讯;2006年05期

8 喻汇;李录堂;;县域经济发展下的人力资本评价体系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05期

9 孔进;孔宪香;;人力资本积累与产业结构可持续调整的关系研究[J];东岳论丛;2007年04期

10 刘军;白文杰;;山东省17城市人力资本承载力评价与提升研究[J];东岳论丛;2010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夏德孝;人力资本积累与城市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沈文玮;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人力资本国际配置初探[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雪娜;我国能源类碳源排碳量估算办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3 张琼;高技术产业人力资本及其贡献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4 刘虎;山东省城市竞争力评价与提升模式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5 谢贵佳;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人力资本的效应分析[D];云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建新;试论新疆非均衡区域经济增长战略[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2 李淑贞;;政府主导下的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广东省“双转移”为例[J];肇庆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3 曾坤生;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机制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04期

4 李明;郜镔滨;;福建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12期

5 朱培红;;浅析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机制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12年18期

6 周毅;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机制[J];阴山学刊;2004年02期

7 王晶;;福建省旅游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04期

8 李树峰;;旅游业的传导机制与区域经济增长[J];求索;2008年12期

9 孙植华;翟有龙;;四川省区域经济增长趋同与分异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8年02期

10 谢弦;;区域品牌视角下的海西区域经济增长[J];三明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郭晓合;李巍;;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地方政府转型效应分析[A];中国经济60年 道路、模式与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9年

2 ;人力资本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基于江西省与浙江省的实证分析[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杨桂元;高艳;;安徽省区域经济增长趋同性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8卷)[C];2007年

4 陈春林;;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驱动结构及其类型划分[A];《中国区域经济》2012年第5期(总第20期)[C];2012年

5 石敏俊;王妍;张卓颖;;区际经济联系与区域经济增长模式[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王宏涛;王晓芳;;西部大开发中的信息化、经济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1998--2009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陕西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年会“西部大开发10年”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何东霞;李彬联;;广东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的文化原因研究[A];市场经济与转型升级——2011年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管驰明;马奇骐;高雅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航空运输与区域经济增长的时空演变规律[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达新正;着力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N];红河日报;2013年

2 周京奎;房地产业: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力[N];天津日报;2007年

3 临汾市委党校副教育长 刘佶鹏;行政区域经济增长的统计问题分析[N];山西党校报;2011年

4 记者 翟相哲;努力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N];邯郸日报;2010年

5 记者 刘利民 李维军;朝阳高新区领跑我市区域经济增长极[N];朝阳日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许怡平;提升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能力[N];安庆日报;2007年

7 杜莉 (作者为自治区党校副教授);青藏铁路与西藏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N];西藏日报;2007年

8 刘振斌;撬动武陵山区域经济增长极[N];贵州民族报;2014年

9 记者 刘志强;材料产业化基地引领区域经济增长[N];科技日报;2005年

10 夏钢;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又好又快[N];农民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畅;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集聚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江激宇;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3 张玉明;知识溢出、空间依赖与中国省际区域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4 徐涤非;产权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杨春生;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D];安徽大学;2014年

6 王立平;知识溢出及其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7 赵广君;上海公共支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8 于铭;中国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07年

9 肖建清;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10 石宏博;软投入与区域经济增长质量[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亮亮;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2 魏颖;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和金融资源分布关系的实证研究[D];兰州商学院;2009年

3 张凌涛;河北省区域经济增长趋同性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4 廖华良;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5 陈红梅;社会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6 曹培红;企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9年

7 向颖;湖南省金融生态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8 岑少侠;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朱旭珍;产业集聚水平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影响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2年

10 郇玉杰;产业集聚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147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4147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2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