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路径选择——以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

发布时间:2018-01-18 11:05

  本文关键词:文化生态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路径选择——以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 出处:《山西档案》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文化生态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 产业化


【摘要】:文化生态学蕴含着整体、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观和辩证的方法论思想,是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重要理论指导。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既遵循了市场经济规律,又尊重了当代文化生态平衡发展的原则,体现的是文化遗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共生,推动着自身良性发展、社会效益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共赢。
[Abstract]:Cultural ecology contains a holistic, dynamic, sustainable cultural view and dialectical methodology. It i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guide for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under the modern market economy environment.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Inner Mongoli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cology not only obeys the law of market economy. It also respects the principle of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ultural ecology, embodies the harmony and symbiosis between cultural heritag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motes its own benign development, and the win-win situation between social benefits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作者单位】: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分类号】:G122
【正文快照】: 文化生态学是20世纪中期由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斯图尔德(J.Steward)等创立、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它借鉴生态学的理念,将文化与其生存、发展的环境视为互相影响与制约的文化生态系统。“其实质是指文化和环境(包括技术和劳动)之间存在一种动态的富有创造力的关系”[1]150,这揭示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崇林;;新疆库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保护[A];龟兹学研究(第三辑)[C];2008年

2 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我们应秉承的原则[A];《民族遗产》(第一辑)[C];2008年

3 方李莉;;请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拥有者[A];《民族遗产》(第一辑)[C];2008年

4 王鹤云;;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机制浅析[A];民族法学评论(第6卷·2008年)[C];2008年

5 杨永芳;牛璞;;中青年群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和态度之调查研究——基于网络调查的分析研究[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郭永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产业中的开发与利用——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为例[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苏荣葵;;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空间分布的历史演变及特征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周兴燕;;关于黔西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的探讨[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9 李玉军;冯静;;浅谈抚宁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10 张洪波;;黔西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思考[A];布依学研究(之九)[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任丽梅;我国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N];中国改革报;2005年

2 见习记者 王婧姝;中外学者共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计[N];中国民族报;2004年

3 金诺;300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达成《苏州共识》[N];中国民族报;2005年

4 记者 水草;我国应设立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5 张晓雁;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之辩[N];中国文化报;2005年

6 李晓东;从分类标准观察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N];中国文物报;2004年

7 李晓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观察[N];中国文物报;2004年

8 自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展示[N];中国文物报;2005年

9 本报实习记者 云 菲;非物质文化遗产喜获“保护伞”[N];中国艺术报;2004年

10 吴文科;以人为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N];中国艺术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华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墨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3 韩小兵;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基本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吴磊;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周志彬;关于中医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若干问题的探讨[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8年

6 王巨山;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及博物馆化保护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谭志国;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8 刘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9 高晓芳;物质文化遗产的电视传播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盛静;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探讨[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法律保护[D];山东大学;2008年

2 董友庆;新疆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D];新疆大学;2008年

3 杨敬石;以知识产权模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4 王大海;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D];天津大学;2007年

5 赵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6 冯辽沙;从广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管理模式[D];西北大学;2008年

7 缪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及开发利用问题探讨[D];西北大学;2008年

8 傅强;个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初探[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9 王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制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10 关芳芳;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评价及旅游开发活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406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4406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0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