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演化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影响研究
本文关键词: 区域创新系统 产业集聚 产业集群 出处:《武汉大学》2014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认为:国家竞争优势的发展需经历“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财富驱动”四个阶段。长期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廉价劳动力形成的人口红利和城镇化进程中土地红利等“要素驱动”,以及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所形成的“投资驱动”。但随着要素结构转变和经济环境变化,无论是“要素驱动”还是“投资驱动”都不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原有的人口红利和土地红利优势逐渐减弱,“要素驱动”难以为继;大量货币投入和财政刺激导致诸多“后遗症”,“投资驱动”代价过高。过度依赖“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低价工业化模式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大而不强,快而不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未来我国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迫切需要强调区域创新的重要性,加强区域创新系统建设,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研究表明,创新活动在地理空间上不是均匀分布的,呈现出高度非均衡的集聚状态,区域创新系统是适合创新集聚的有效载体。然而,在区域范围内,产业发展同样具有空间集聚的特性。产业集聚是否是导致创新集聚的主要原因?产业集聚是否对区域创新系统产生潜在影响?产业集聚如何影响区域创新系统的形成与发展?厘清上述问题有助于推动区域创新系统发展、促进区域创新以及落实创新驱动战略。为此,本文从产业集聚演化的角度,探析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影响方向、机制以及具体过程,并利用我国产业集聚发达地区的经验数据,对产业集聚演化阶段及其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影响关系进行实证检验,以期为我国推动产业集群升级、加强区域创新系统建设提供参考意见。 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系统均是较为“陈旧”的研究领域,其对应的经典理论与研究文献非常之多,然而,两者的结合性研究却并不多见。经初步判断,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系统的相互关联并非偶然,两者实际上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良性互动发展趋势。具体而言,产业集聚是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的根本动力;区域创新系统发展促进产业集聚。 产业集聚是一个动态过程,其在不同发展时期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影响是不同的。为深入分析产业集聚演化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动态影响,有必要先研究产业集聚演化的具体过程。产业集聚演化过程中存在两次动力因素更迭,即区域比较优势向外部经济优势转变,再向集群创新优势转变。本文以主导动力因素为依据,将产业集聚演化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产业集聚产生阶段、产业集聚增强阶段、产业集聚调整阶段。 经研究发现,产业集聚演化具有一定的发展规律。从产业集聚演化的阶段性特征来看:第一阶段的特征是本地初等要素集聚,集聚主体大多是规模小、经济实力差的弱势企业,集聚资源大多是价值低的人才、资金和知识资源,而区域边界之外的主体和资源要素受产业集聚的影响很小;第二阶段的特征是本地结网且对外拓展,完整的产业集群网络正式结成,同时借助外向的产业联系不断对外拓展,以吸引区域外优质的主体和资源要素进入本地产业集群;第三阶段的特征是集聚要素更替、集群网络重构,或者集聚要素消失、集群网络分解,这是由于产业集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存在深化或减弱的两种不同走向,因而呈现出相对不同的发展形态。从产业集聚不同构成的演化趋势来看:主体集聚趋势是数量由少至多,规模由小至大,结构由单一化至多样化;资源集聚趋势是数量由少至多,层次由低至高,效率由低至高;集群网络演化趋势是规模由小至大,关系由弱至强,结构由简单至复杂。 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影响机制研究是分析产业集聚演化影响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基础。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影响机制主要有三种:竞争合作机制、知识外溢机制和集体学习机制。第一,产业集聚能扩大竞争合作规模、缩短竞争合作距离、提高竞争合作层次、拓宽竞争合作渠道,进而推动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第二,产业集聚能降低知识专有性、激活知识外溢源头、丰富知识外溢途径,进而推动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第三,产业集聚能创造有利学习条件、促进集体学习进程、形成集体学习合力,进而推动区域创新系统发展。 研究表明,在产业集聚演化的不同阶段,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影响是有明显不同的,这种动态影响具体反映在影响机制的相对变化上。依据影响机制的作用范围和程度的变化,可将产业集聚演化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动态影响总结为:产业集聚在产生阶段将促使区域创新系统形成;产业集聚进入增强阶段后,将促进区域创新系统强化;产业集聚发展至调整阶段时,将推动区域创新系统升级(或引致区域创新系统退化)。 本文较清晰地描绘出产业集聚演化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动态影响,但这些基本判断和观点是基于定性分析得出的,是否能真实反映产业集聚和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情况,有待进一步实证检验和分析。鉴于我国产业集聚的地区间差异较大,借助聚类分析模型在代表我国不同地区产业集聚发展水平的15个省(市)中,选择以经历过产业集聚演化第一和第二阶段、且正处于第三阶段的上海市为实证研究对象。依据上海市1995年至2012年期间产业集聚相关数据,运用熵值法对产业集聚构成指标赋予恰当的权重,测算出产业集聚综合指数及其增长率,并判断上海市产业集聚演化阶段,进而实证检验产业集聚演化三阶段理论的合理性。经研究得出,1995年至1999年、2000年至2007年、2008年至2012年依次为上海市产业集聚产生阶段、增强阶段和调整阶段。 随后利用上海市同一期间区域创新系统指标的经验数据,深入剖析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趋势和阶段,并将其与产业集聚演化阶段进行对比,着重探讨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系统的因果关系及相关系数,以此研究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影响关系和程度。比较分析表明,产业集聚演化阶段与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阶段在时间维度上大致相同,且两者的波动情况基本一致;格兰杰因果性检验说明,产业集聚演化是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的原因之一;相关性分析显示,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系统存在显著正相关。综合以上,本实证研究认为,随着产业集聚逐渐演化,其推动区域创新系统不断发展,并且产业集聚演化对区域创新系统的促进作用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基于产业集聚演化影响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分析及相关实证分析,本文提出依托产业集聚加强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在产业集聚演化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影响过程中,可能存在两个方面的障碍:一是产业集聚本身演化过程受阻,进而形成对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的制约;二是产业集聚影响区域创新系统的传导机制出现问题,进而抑制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系统的促进作用。本文认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应从“加强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系统的促进作用”这个基本点出发,一方面将区域政策的重心转移至建设和完善区域创新系统,并寻找到产业政策和区域创新系统政策的联结点,另一方面将与区域创新系统政策相匹配的产业政策转向产业集群政策,提高产业政策对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支持力度。为了最大化发挥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系统的促进功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应在保障产业集聚良性发展的基础上,恰当好处地作用于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影响过程中,全面消除影响机制所面临的种种障碍,放大有利影响,降低不利影响。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127;F12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曙光,徐树建;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国际进展综述[J];中国科技论坛;2002年05期
2 刘顺忠,官建成;区域创新系统信用环境的营造[J];科研管理;2002年03期
3 田丽琴;浅谈区域创新系统 创新单元的基本特征[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3年07期
4 李细文;区域创新系统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03年06期
5 胡明铭;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与建设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09期
6 张少杰,曲然;吉林省区域创新系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经济纵横;2005年06期
7 任胜钢;陈凤梅;;国外区域创新系统研究新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年04期
8 任胜钢;关涛;;区域创新系统内涵、研究框架探讨[J];软科学;2006年04期
9 邹再进;;对区域创新系统内涵的再认识[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毛艳华;;区域创新系统的内涵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学家;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营;谢永平;;学习型区域:基于信息化的区域创新系统[A];全国第八届工业工程与企业信息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王鹏;;粤港澳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模式及构建策略[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李子彪;张爱国;胡宝民;;区域创新系统演化动力模型:创新极间共生关系决定系统演化[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吴中;席俊杰;张艳;;区域创新系统架构研究[A];首届泛珠三角先进制造技术论坛暨第八届粤港机电工程技术与应用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4年
5 马倩美;;政府在区域创新系统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3)[C];2007年
6 王鹏;;粤港澳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模式及构建策略[A];第四届粤港澳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李子彪;;区域创新系统测评方法与河北省实证研究[A];第六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1年
8 陈德宁;沈玉芳;;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综述[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9 林学明;席斌;米红;;区域创新系统的系统结构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黄鲁成;;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内容的探讨[A];发展的信息技术对管理的挑战——99’管理科学学术会议专辑(下)[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国外学术界聚焦区域创新系统[N];中国信息报;2003年
2 魏进平邋李子彪;培育区域创新系统 促进发展方式转变[N];人民日报;2008年
3 辽宁省辽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姜军;论地方政府构建区域创新系统作用[N];科技日报;2001年
4 攀枝花市科委 潘德均;加速西部区域创新系统建设[N];科技日报;2001年
5 上海市政府参事 上海软件行业专家 研究员 刘光龙;加快建设上海软件 公共服务创新体系[N];文汇报;2010年
6 福州大学管理学院 杨永忠邋教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N];福建日报;2008年
7 河北大学世界经济专业博士研究生 王宏顺;河北产业聚集的现状及对策[N];河北日报;2008年
8 姜晓凌邋王阳;优化区位互联 共筑创业平台[N];上海科技报;2008年
9 国脉互联智慧城市研究中心;立足现状推进智慧园区健康发展[N];中国信息化周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剑;区域创新系统的风险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2 王帅;开放式创新视角下区域创新系统演化机制及其绩效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3 刘江日;产业集聚演化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影响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4 李微微;基于演化理论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5 邓恒进;区域创新系统运行研究——“四三结构”模型及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胡明铭;区域创新系统评价及发展模式与政策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7 王亮;区域创新系统资源配置效率的演进规律与创新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石峰;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区域创新系统的演化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9 侯风华;山东省区域创新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10 顾新;区域创新系统论[D];四川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角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2 崔博凯;河北沿海区域创新系统评价模型构建与政策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3 熊丽娟;四川省区域创新系统中政府行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胡照阳;成都市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5 陈红梅;新型研发机构运行机制研究[D];中共广东省委党校;2016年
6 李宇翔;研究型大学在包容性创新中的角色定位与实践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7 马士阳;合肥市区域创新系统构建及评价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6年
8 井雨霞;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创新系统能力和效率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9 杨玉寅;安徽省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10 刘晓静;区域创新系统知识共享运行机制及效率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891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489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