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沪皖地区人力资源协同开发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10 21:21

  本文关键词: 沪皖地区 人力资源开发 对策 出处:《安徽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企业或事业惟一真正的资源是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美国知名学者托马斯·彼得斯曾这样说。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从微观角度看待人,人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从宏观维度上讲,人力资源是一省乃至全球最珍贵的财富。人力资源拥有社会性与能动性等特征,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国是人口大国,而非人力资源强国。随着全球一体化,全国化以及区域一体化等的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是国际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在人力资源协同开发领域的研究显得迫切紧要。 2014年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指出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的进展。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来看,在“十二五”中期,我国区域经济整体上出现稳定的增长态势,东部地区发展速度慢于中西部地区,虽然区域间仍存在较大差距,但相对差距有所缩小。区域内人均生产总值增长率呈现“东低西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区域性发展规划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同时催生了一些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相应的增强了区域协调发展能力。中国的三大区域:长三角区域、泛珠三角区域、环渤海区域等的协调发展研究为本文研究的背景做了很好的铺垫。构建从区域到省以及城市之间的合作开发战略,实现地区共同发展。着力建立起人力资源开发与合作交流的信息资源贯彻机制、自然基金和重点项目开发合作机制以及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合作开发机制。有效结合智力、资本、项目等要素与通过培训开发一批人才,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合作项目,形成区域内或区域间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格局。最终通过全方位、多层次推进区域人力资源交流与合作,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服务合作体系。 文章主要研究对象为后加入长三角区域的安徽省以及长三角区域龙头城市上海市,人力资源差异较大而又同属于长三角区域,因此研究二者之间的协同开发与合作战略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两地人力资源总体情况,透视存在的问题,从而总结各自人力资源具有的优劣势,比较优劣势得出结论,需要考虑从四个方面构建人力资源协同开发机制。加强两地的教育合作,促进企业人才交流,统一人力资源市场制度,明确沪皖地区政府合作的重要性,这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可行路径。本研究的六大部分,绪论部分是对研究的背景、内容、意义、方法、思路以及创新等的概述。第二部分是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第三部分至第五部分是本文的研究主体,全面分析两省市的人力资源总体情况、存在的问题、优劣势以及构建合作机制可行性与必要性,最后从政府、企业、高校、人才市场等四个维度进行构思。文章的结尾提出了总结性的结论与研究展望,希望能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Abstract]:"the only real resource for an enterprise or a business is people, and management is the full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s to do a good job," Thomas Peters, a well-known American scholar, once said. Human resources are the most precious resources of enterprises. From the macro dimension, human resources are the most precious wealth in a province or even in the world. Human resource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ity and initiative, and are the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of social development. China is a country with a large popul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integration, nationalization and regional integration,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so the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human resources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is urgent. The 2014 blue book on China's provincial competitiveness points out that new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regional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middle of the 12th Five-Year Plan, China's regional economy as a whole showed a stable growth tre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astern region is slower than that of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although there is still a large gap between the regions. However, the relative gap has narrowed. The growth rate of per capita GDP in the region is "low in the east and high in the west". A serie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plans and plans for the provincial mainstay functional areas have been issued one after another, and at the same time, some new growth poles have been creat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me regions. China's three major regions: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the Pan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The research 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Bohai Rim region makes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background of this paper. The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strategy from the region to the province and between the cities is constructed. To realize the common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to establish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s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of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the cooperation mechanism of nature funds and key projects, and the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government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departments. Capital, projects and other elements and through the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of a number of talents to promote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cooperation projects, forming a regional or interregional mutual promo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work pattern. Multi-level regional human resources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to form a unified and open cooperation system of human resources service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of this paper is Anhui Province, which joined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and Shanghai, the leading city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The human resources are different and belong to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and cooperation strategy between them.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human resources in both places,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summari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ir respective human resources. By comparing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conside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human resources from four aspects, to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al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places, to promote the exchange of talents in enterprises, to unify the human resources market system, and to clarify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s of Shanghai and Anhui. This is the feasible way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The six parts of this study, the introduction part, are the background, content, significance, method of the research. The second part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literature review. The third to 5th parts are the main body of this paper,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human resources in the two provinces and cities, existing problem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the fea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constructing the cooperation mechanism are finally conceived from the four dimensions of government, enterprise, university and talent market. At the end of the article, the conclusion and research prospect are put forward. Hope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follow-up study.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24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平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成人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1993年10期

2 张大卫;;跨国公司人力资源多元化的管理[J];未来与发展;1998年05期

3 郑士贵;行政机关人力资源的开发[J];管理科学文摘;1999年04期

4 宋贵侠,杨景旗;知识经济与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管理[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1999年02期

5 周永,赵希波,孙丰荣;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推动人力资源开发[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0年04期

6 ;人力资源是最可宝贵的资源[J];中国人才;2001年12期

7 甘联君;浅论西部大开发中的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8 ;泉州市 开展人力资源畅通工程[J];福建劳动和社会保障;2002年09期

9 张戌;略论人力资源价值计量中的成本价值计量[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张平,王瑞永;经济全球化人力资源管理创新[J];内蒙古统计;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天山;;关于株洲市农产品加工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A];推动新型工业化 促进湖南经济发展——2007年湖南科技论坛(下)[C];2007年

2 王致胜;李秀红;;人力资源的特征及开发人力资源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系[A];论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C];2002年

3 张培德;;劳动合同法实施背景下人力资源柔性管理[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骆意;肖光来;傅桂红;;我国竞技体操人力资源与可持续发展[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5 王惠君;;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A];陕西省农业科技与人才开发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鹿洪纪;;GDNZ公司质量部人力资源统计分析[A];江苏省现场统计研究会第八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宋德润;;构建一流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A];2004年全国供热企业改革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宋烽;;手术室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A];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9 余健儿;;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职能与内容[A];2004年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吕光明;邹长新;辛成会;史正安;李力;;人性化管理彰显管理特色[A];第七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6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蕊 通讯员 荆诺;机械工业先进企业及个人受表彰[N];焦作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王智;探索人力资源综合改革新路径[N];经济日报;2009年

3 张文西;做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N];大连日报;2010年

4 智梦寻;谁在冷落人力资源管理师认证[N];国际商报;2010年

5 记者 颜维琦;《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发布[N];光明日报;2010年

6 记者 谈燕;首个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集聚区揭牌[N];解放日报;2010年

7 孙煜;凯里供电“双向选学”激活人力资源[N];中国电力报;2011年

8 记者 任宝宣;充分发挥科研机构作用 为人社事业科学发展提供有效支撑[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1年

9 记者 张魁勇;希望一如既往支持成都工作[N];成都日报;2010年

10 记者 冯亚丽;以“一卡通”为重点 全面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N];中国组织人事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新巧;综合性公立医院人力资源虚拟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梁俊海;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人力资源建设问题探索[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詹一虹;中国高等院校毕业生资源配置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4 丁强;科研团队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5 赵琪;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吴南;北京传统工艺产业人力资源发展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7 江洪;心理资本干预下的人力资源绩效提升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丁哲新;我国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9 单良;辽宁省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10 苏文胜;基于组织支持感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榕青;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创新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2 陈文燕;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3 赵威;金马公司薪酬激励问题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4 周传会;关于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5 程瑜蓉;HTC公司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6 侯亚南;建筑行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7 李冰;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1年

8 陈丽红;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9 赵丽丽;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后人力资源整合绩效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10 汤志雄;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5014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5014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8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