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与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 京津冀 长三角 区域协同 比较优势 出处:《商业经济研究》2015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从宏观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京津冀与长三角两个区域的增长模式有着相似之处;然而,从区域协同的发展战略角度来看,两个区域却有着明显的区别。本文利用林毅夫教授提出的技术选择指数,研究发现2 0 0 0年以后长三角区域协同加强,有着明显的收敛趋势;然而,京津冀区域协同较弱,区域发展不平衡。
[Abstract]: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macroeconomic growth, the growth patterns of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and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are similar; howev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rategy, However,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regions. By using the technical selection index proposed by Professor Lin Yifu,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has an obvious convergence trend after 00, however,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is weak. Regional development is uneven.
【作者单位】: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经贸学院;
【基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4J097) 河北省科技计划资助项目(编号:134576295) 河北省秦皇岛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编号:201301B038)
【分类号】: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建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同构及产业定位[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02期
2 刘传江;吕力;;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制造业空间扩散与区域经济发展[J];管理世界;2005年04期
3 孙东琪;张京祥;胡毅;周亮;于正松;;基于产业空间联系的“大都市阴影区”形成机制解析——长三角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的比较研究[J];地理科学;2013年09期
4 蒋伏心;苏文锦;;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同构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基于空间计量经济的实证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5 周立群;江霈;;京津冀与长三角产业同构成因及特点分析[J];江海学刊;2009年01期
6 马国霞;田玉军;石勇;;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的空间极化及其模拟研究[J];经济地理;2010年02期
7 嵇尚洲;;长三角产业同构的效应、发展及演化[J];华东经济管理;2013年06期
8 梁琦;中国制造业分工、地方专业化及其国际比较[J];世界经济;2004年12期
9 娄文龙;;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测量和比较[J];统计与决策;2014年02期
10 汪桥红;;区域金融中心的极化与扩散效应:京津冀和长三角的比较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3年2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德存;;湖州市在杭宁经济带崛起的产业整合[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4期
2 陈跃刚;吴艳;;都市圈产业组织形式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7期
3 陈璐;;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特征问题与建设构想[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4 蒋长流;张欣;程霞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建设问题及对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5 汪飞;何海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研究[J];北方经济;2010年08期
6 高永祥;;国际分工演化与我国地区专业发展的比较研究[J];北方经济;2012年10期
7 石来兵;宁志钢;;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工业结构趋同性研究[J];兵团党校学报;2008年06期
8 李娜;;基于集群效应的产业趋同评价[J];商业研究;2010年08期
9 刘素春;;保险公司治理的特殊性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J];保险研究;2010年05期
10 陈建军;胡晨光;;长三角的产业集聚及其省区特征、同构绩效——一个基于长三角产业集聚演化的视角[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光宇;张京成;;打造首都经济圈协同发展京津冀文化创意产业[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赵弘;;推进产业分工与合作提升京津冀区域综合竞争力[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刘长庚;高连水;;论公平分配实现的微观基础[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1次会议论文(2007)[C];2007年
4 陈建华;;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的再研究[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5 樊福卓;;长江三角洲工业的地区专业化——兼论“产业同构”之争是伪命题之争[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青年学者文集)[C];2008年
6 李廉水;臧志彭;;制造业“新型化”三维时序国际比较[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Ⅱ)[C];2008年
7 王得新;;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专业化分工水平比较——基于因子分析的实证[A];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C];2013年
8 彭向;蒋传海;;产业集聚、知识溢出与地区创新——基于中国工业行业的实证检验[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3期[C];2011年
9 陈操操;刘春兰;汪浩;陈龙;王海华;关婧;李铮;;京津冀城市群能源消费碳排放差异的空间关联度分析[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三章)[C];2014年
10 江金启;张广胜;陈婧文;;政府推动型县域主导产业成长机制及集群水平测度——以ZW林产品基地为例[A];中国软科学二零一四增刊[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建清;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2 方劲松;跨越式发展视角下的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3 李晓颖;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与工资合约:一个不完全合约分析框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周正;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电子商务平台竞争规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葛宝琴;城市化、集聚增长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6 李晗斌;FDI对中国工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程文;基于模块化分工的产业组织演化及其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杨馥源;政府间关系与城市治理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许德友;对外贸易与产业地理[D];南京大学;2011年
10 石弘华;专业服务企业治理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学印;产业转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徐丹;东北三省装备制造业区域专业化水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海鹏;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利益冲突机理与协调机制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开;论公平分配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5 王_,
本文编号:15520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552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