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农村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探讨

发布时间:2018-03-01 15:19

  本文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 现代化农村 可再生资源 出处:《江苏农业科学》2015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随着现代化发展的步伐,中国已步入高速发展阶段,不管是综合国力还是财务指标方面均步入世界强国行列。近年来,研究显示中国也是世界上污染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发展往往建立在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和牺牲环境基础上,实则为一种恶性发展,是不可取的,必须进行生产改良和生态化可持续发展。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区域的经济建设和繁荣以及发展的可持续性是中国目前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也是现代化进程是否成功的关键基础。在发展的历程中消耗了大量资源并破坏了一定生态环境,大自然反馈了一条发展的真谛:可持续才是真正的发展。想要保持现代化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首先学会尊重自然和环境,走好生态农业的基本道路,实现低碳生活,延长土地使用寿命,建立环境友好型健康现代化农村发展道路。
[Abstract]:With the pace of modernization, China has stepped into a stage of rapid development, both in terms of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and financial indicators. In recent year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China is also one of the more polluted countries in the world. Development is often based on a large consumption of resources, energy and the environment, but it is not desirable, and must be improved and ecologically sustainable. China is a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country.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prosperity in rural areas and the sustainability of development are the main objectives of China's current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t is also a key foundation for the success of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It consumes a lot of resources and destroys a certa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Nature feedback a true meaning of development: sustainability is true development. To mainta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modern rural areas, we must first learn to respect na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take the basic path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achieve a low-carbon life. Prolong land use life, establish environment-friendly, healthy and modern rural development road.
【作者单位】: 安阳师范学院商学院;
【基金】: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编号:132400410676) 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重点研究项目(编号:14B790028)
【分类号】:F32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吴俊荣;林维明;;新能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J];广州化工;2008年05期

2 毕朱;柳建平;;现代农业的特征及发展途径[J];经济体制改革;2008年03期

3 黄国勤;石庆华;;中国生态安全问题研究[J];江西科学;2006年02期

4 李育鸿;;探析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与可再生资源利用[J];财会研究;2010年04期

5 郭文娟;薛惠锋;;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与可持续发展[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冯Oz光;公共选择下的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国勤;;中国农业发展研究Ⅰ——成就与代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2期

2 于小俸;;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中的生态安全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4期

3 伍国勇;;基于虚拟土战略看喀斯特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1期

4 万玉山;张平;王皖蒙;;污水再生回用的综合效益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2期

5 叶丹;张庆文;张俊峰;;北京怀柔地区农村生活能源需求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6 朱琳;孙勤芳;;苏南地区农村秸秆综合利用分析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4期

7 程宝良;高丽;;生态安全弹性与生态安全“倒U”曲线[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6期

8 张海山;宋建华;;中国生态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9 夏旭;段龙龙;;成都市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绩效评价研究[J];重庆与世界;2011年21期

10 王守雷;;浅析低碳背景下我国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必要性[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永波;;论我国生态安全现状及其法律保障[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11年

2 黄国勤;;农村生态环境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A];2006中国科协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专集[C];2006年

3 黄国勤;李文华;;中国中亚热带地区面临的资源与生态问题[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高速增长与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专辑[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杨敬宇;甘肃区域特色农业现代化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孙宁;气候变化对制造业的经济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3 魏胜文;黑河流域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1年

4 熊鹰;湖南省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5 周万清;吉林省能源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张鑫;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其成因的演化路径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7 徐全忠;主体功能区视阈下内蒙古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大雨;我国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孟祥瑞;便携式地层热物性原位测试仪的研究及应用[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李昌平;基于分支结构的PEMFC双极板流场结构数值模拟与优化[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4 裴莉;和谐社会视野下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公正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5 支尊欧;多相态条件下环己烷连续脱氢反应过程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李朝佳;浅层岩土热物性参数测试试验与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陈书广;河南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8 张承功;产业主导下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9年

9 殷哲;管内陶瓷球与粉状生物质半焦颗粒流动特性的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09年

10 缑广则;民族地区农村计算机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良恕;;现代农业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现代农业的内涵、特点与发展趋势[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8期

2 钟远平;冯Oz光;;基于中观经济学范畴的区域山地资源系统开发[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1期

3 祝志勇;强化市场自主性增长因素的财政支出政策[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冯巨章;;利益集团与集体行动:一个文献述评[J];财经科学;2006年04期

5 饶会林,崔卫华,张明贵;试论中观经济学的基本范畴[J];财经问题研究;2002年10期

6 许洁;秦海田;;“城市村庄”——城乡空间协同发展模式[J];重庆建筑;2010年10期

7 冯Oz光;邹颖璐;;农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实证分析[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0年06期

8 冯Oz光;;农村土地制度现代化研究[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1年04期

9 吴传钧;国土整治和区域开发[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4年03期

10 张富刚;刘彦随;;中国区域农村发展动力机制及其发展模式[J];地理学报;200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振山;人类活动与可再生资源关系的动力学方法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01期

2 谢正磊,林振山,齐相贞;可再生资源非线性收获的策略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01期

3 张辛梓;;环保垃圾箱[J];小学科技;2006年09期

4 陈德敏;;中国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的战略思路与对策[J];中国软科学;2003年08期

5 李寰旭;刘忠贤;;强化可再生资源开发建可再生资源富庶国家[J];饲料研究;2009年03期

6 齐春泽;一类可再生资源的最优利用[J];甘肃科技;2005年11期

7 陈宁波;王辉;江洪泽;;市场经济条件下珍贵可再生资源之灭绝探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4期

8 李敬伟;胡艳华;胡日查;;我国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内蒙古环境科学;2008年01期

9 纪玉山;李华主;李克;;我国非可再生资源跨期优化配置问题研究[J];税务与经济;2008年06期

10 钟麦英,黄小原;可再生资源开发与投资的H_∞控制策略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章练红;;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 大力发展单细胞蛋白[A];中国营养学会第二届营养资源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89年

2 张越涛;;基于可再生资源高分子的催化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9分会:应用化学[C];2014年

3 代良宏;;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推进新能源产业走出去[A];陕西新型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2013年优秀论文集[C];2013年

4 余龙;;可再生资源高分子共混与复合材料[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吴林波;张艳;张萍;曹丹;李伯耿;;从可再生资源合成“绿色”聚合物[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6年

6 沈江风;;试论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A];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永群;可再生资源回收已纳入合肥产业规划体系[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2 张为;美国消费者愿为可再生资源产品买单[N];中国纺织报;2008年

3 记者 武建玲 实习生 葛星;市区可再生资源价值年约64亿元[N];郑州日报;2009年

4 徐和平、余凯;张俐娜委员呼吁可再生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刻不容缓[N];湖北日报;2004年

5 省政协常委、常州市政协副主席、民革常州市委主委 杨玉生;建立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N];新华日报;2006年

6 特约记者 史维东;白银建设西北最大可再生资源基地[N];中国化工报;2011年

7 记者 李娅飞;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考察团莅商[N];商丘日报;2007年

8 记者 冯桦 实习生 李玲;福州可再生资源浪费惊人[N];福州日报;2007年

9 无党派人士 唐燕;开发可再生资源 促进资源循环利用[N];四川政协报;2012年

10 王胜军邋于镜龙;打造可再生资源回收产业化体系[N];人民政协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德敏;资源循环利用论[D];重庆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黄余;可持续性视角下的可再生资源定价方法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1年

2 李华主;我国非可再生资源跨时期优化配置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李一竹;论我国非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法律保护[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李蓓瑶;来自可再生资源的化学品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524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5524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1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