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效应、内生增长与创新型城市建设
本文选题:创新型城市建设 切入点:集聚效应 出处:《江汉论坛》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城市聚集效应所带来的成本节约与外部经济效应使城市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然而城市的长久繁荣以及经济的持续增长应当由内生技术进步来推动,在这一过程中,知识传播、人力资本积累与创新是核心。近些年来,创新型城市建设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我国政府对此也高度重视,但是实践经验表明"复制硅谷"并非易事。在目前阶段,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在于吸引人才和研发机构的入驻、留住人才与机构并使其长久保持创造性,以及应对技术进步对社会经济带来的变化与冲击。这一目标可以通过打造城市的独特优势、加速知识传播、提升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提高城市的宜居性、推进城际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关注劳动者的就业与职业发展以及建设具有竞争力的劳动力队伍等来实现。
[Abstract]:The cost savings and external economic effect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make cities become the engine of economic growth. However, the long-term prosperity of cities and the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 should be promoted by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this process, knowledge is transmitted. The accumulation and innovation of human capital is the core. In recent years,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cities has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n around the world, which our governmen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but practical experience shows that "copying Silicon Valley" is not easy. The core of China's innovative city construction is to attract talents and R & D institutions, retain talents and institutions and keep them creative for a long time. And to cope with the change and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n social economy. This goal can speed up the dissemination of knowledge, promote the specialization of modern producer services, and improve the livability of cities by building the unique advantages of the city, accelerating the dissemination of knowledge, and improving the livability of the city. Promote inter-city cooperation,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ay attention to the employment and career development of workers, and build a competitive workforce to achieve.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湖北‘黄金十年’经济安全评价及防控策略研究”(14ZD001)
【分类号】:F299.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学清;做好城市建设这篇大文章[J];经济论坛;2000年05期
2 孔宇航,马琴;大连城市建设评析[J];城乡建设;2000年11期
3 张秋舫;城市建设要依据客观规律[J];开放导报;2000年10期
4 宫希魁,戴学章,曲真儒;论城市建设中的几个关系[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1年09期
5 饶会林;中国城市建设经验模式——以大连为例[J];城市;2001年03期
6 方绪武;“一号”问题与城市建设[J];城乡建设;2001年12期
7 ;美国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探求;2001年02期
8 田序华;城市建设中的特色美[J];理论学习;2001年10期
9 仲震维;“经营城市”与城市建设[J];今日浙江;2001年Z1期
10 魏国强;坚持开放原则 加快城市建设[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仲震维;;“经营城市”与城市建设[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王纬;;河北省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穆红姣;李耿;;谈我国城市建设的理念[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5卷)[C];2011年
4 李长吉;;大连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A];第二届中国(海南)生态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王雪峰;;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资金需求和信贷[A];全国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验区第五次工作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姜巧荣;吕琴;;浅谈城市建设思路[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2卷)[C];2009年
7 缪益德;姜维真;;浅析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几个问题[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下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肖议;;浅析邓小平城市建设和发展思想[A];伟人智慧 强国丰碑——纪念邓小平百年诞辰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丁华;李文江;左新兵;;深圳创新型城市建设经验及启示[A];第九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10 徐祥文;;美国关岛城市建设和管理模式介绍[A];城市管理世纪论坛2001会议学术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韩先聪;坚持科学发展观 全面推进城市建设[N];安庆日报;2007年
2 记者 沈朝晖邋通讯员 王寅国;市委向老干部通报创新型城市建设情况[N];宁波日报;2007年
3 卫冰邋赵向南;周然就和谐城市建设在吕梁调研[N];山西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欧春涛;确保全市中心城市建设新年新形象[N];永州日报;2008年
5 杨西民 靳宇琪;2009 大城市建设如何突破[N];宝鸡日报;2009年
6 峨宣;县领导专题调研城市建设[N];玉溪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王丽强;尽快建立城市建设的长效机制[N];石家庄日报;2010年
8 欣闻;我市荣获中国城市建设两项大奖[N];营口日报;2010年
9 ;城市建设何以能被正名[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王晶;加快“双百”城市建设[N];乐山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吴丽芳;城市建设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2 王皓波;我国城市建设中的债券融资及治理结构研究[D];同济大学;2005年
3 王宗荣;创新型城市建设动力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4 杜微;健康城市建设的评价体系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5 严薇;市场经济下城市规划管理运行机制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焦黎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与政府管理问题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2 李杰;重庆市智慧城市建设融资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宋雪纯;南昌市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水平及其发展模式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5年
4 贾智捷;廊坊市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2015年
5 杨宇锋;成都智慧城市建设的案例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刘保陆;智慧城市建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7 龚庐;重庆市智慧城市建设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8 李娟;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5年
9 施婧;芜湖市创新型城市建设中政府职能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10 许彬彬;淮安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6453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645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