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横断山中南段地学景观系统及成因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5 14:07

  本文选题:地学景观 切入点:系统 出处:《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博士论文


【摘要】:横断山脉是我国最长、最宽和最典型的南北向山系,在地质构造上处于南亚大陆与欧亚大陆镶嵌交接带的东翼,是我国东部的环太平洋带与西部的古地中海带间的过渡地带,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活跃。不同时期地质运动形成的高山、峡谷、冰川、湖泊等多样的地貌景观以及特殊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多类型的珍稀动植物,构成了横断山独特的景观资源,同时在我国生态安全格局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横断山中南段是代表横断山脉“横断”地貌最典型的核心区域,其地跨川滇藏三省,四大山系和三大河流构成举世闻名的三江并流高山峡谷区。独特的地貌加上低纬度高海拔的特点,使得该区域自然地理条件独具一格,生物区系绚丽多彩,同时也塑造出多样的地域文化。作为我国地学景观类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该区域成为我国旅游发展最具潜力的区域之一,其景观资源构成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旅游品牌吸引力的重要景观基础。多样的地学景观、脆弱的生态环境和落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该区域面临的主要特征。因此,科学厘定横断山中南段地学景观体系,系统梳理其地学景观的类型、空间分布、特征,反演各类型景观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及其成景机理,并对这些景观资源进行综合评价,成为该区域通过旅游开发促进经济社会科学稳定发展的首要问题。论文基于横断山区及“三江并流”自然遗产区在地质构造、自然地貌、生态环境等领域已有的研究,借鉴国内外旅游地学和景观研究理论及方法,系统分析和研究了横断山中南段地学景观系统及成因,全面论述了该区域地学景观的类型、分布、体系、成景背景、成景机理;并对该区域地学景观风险评价进行了研究,通过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景观进行了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横断山中南段地学景观保护策略和可持续旅游开发模式。通过上述研究,论文得出以下结论:(1)横断山中南段是横断山脉特殊地质构造和地理环境的典型代表区域,该区域地质结构复杂,地貌多样,生物多样性明显,生态环境脆弱性强。南北纵贯的岭谷塑造了独特的地貌景观、生态环境及人文特征,这些构成众多世界级旅游资源,造就了“中国香格里拉”的品牌内涵。按照可持续发展理念适度进行旅游开发有利于发挥该区域的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也是西部民族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的首选路径。(2)根据区域构造格局和地层区划,横断山中南段地学景观系统分为四个等级:Ⅰ级-地学景观体系域;Ⅱ级-地学景观体系;Ⅲ级-地学景观区;Ⅳ级-地学景点。具体划分为2个Ⅰ级地学景观体系域、8个Ⅱ级地学景观体系、21个Ⅲ级地学景观区和165处代表性地学景点。结合地质遗迹景观和旅游景观分类方法,共划分出4大类、16类、18亚类地学景观,其中,代表性地学景观主要为地质构造类、高原山地、高山峡谷、高山湖泊、地热温泉、岩溶泉华、高山丹霞和生态景观。(3)根据横断山中南段环境特点,通过景观特色评价、旅游开发价值评价和景观风险评价建立地学景观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定性定量评价,横断山中南段地学景观以“世界地质地貌博物馆,三江并流峡谷之乡”、“低纬度原生态高原山地,‘香格里拉’之源”和“世界生物基因库,天然高山动植物园”为主要特色,拥有五级旅游景观资源3类,四级旅游景观资源8类,三级旅游景观资源5类。同时,21处地学景观区中景观风险高的2处,景观风险较高的16处,处于景观风险较低的仅3处。(4)研究区丰富的地学景观与其所处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三江构造带的中南段的大地构造背景密切相关,区域的构造演化为研究区地学景观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和大地构造环境。区内的构造演化总体上经历了早古生代的被动大陆边缘演化阶段,晚古生代-三叠纪多岛海活动边缘演化阶段,中生代中-晚期弧后拼合-增生造山演化阶段和新生代陆内会聚-转换-走滑造山演化阶段。晚始新世发生的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引发青藏高原隆升,在新构造运动背景下,叠加流水、冰川等外动力地质作用,最终形成了研究区独特的以高山峡谷地貌为典型代表的地学景观。(5)横断山中南段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景观特性决定了其在景观保护和利用方面具有很强的特殊性,而这些特殊性在我国西部山地景观的保护开发中又具有一定的共性。结合景观风险评价,对横断山中南段地学景观脆弱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从低碳技术、环境教育、智慧平台、区域发展方式等角度提出了地学景观保护策略。同时,结合多学科视角,根据横断山中南段地学景观特征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特点,提出基于“国家公园”概念,立足国际山地旅游发展准则,围绕生态保护、旅游体验、社区参与三大核心要素,建立以“产品-品牌体系”为载体、“安全-环保”为支撑、“景观保护-社区发展”为目标动力的可持续旅游开发模式。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P9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刘军林;陈小连;;智能旅游灾害预警与灾害救助平台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经济地理;2011年10期

2 陈兴;覃建雄;李晓琴;史先琳;;川西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区旅游特色化开发战略——兼论中国西部山地旅游发展路径[J];经济地理;2012年09期

3 张谊光;横断山区气候区划[J];山地研究;1989年01期

4 郭威,丁华;论地质旅游资源[J];西安工程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5 王嘉学,彭秀芬,杨世瑜;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资源及其环境脆弱性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6 杨锐;美国国家公园体系的发展历程及其经验教训[J];中国园林;2001年01期



本文编号:16634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6634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1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