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韧性的灾后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研究——以汶川地震为例
本文选题:经济韧性 + 增长模式 ; 参考:《现代城市研究》2017年09期
【摘要】:韧性提升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灾害频发使得区域经济发展面临巨大压力的背景下,提高经济韧性已成为降低冲击风险的重大措施之一。我国对韧性的关注起步较晚,经济韧性的研究还处于定性引入阶段。随着学术界对韧性重视程度的提升,对地区经济韧性分析和评价的实证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以汶川地震为例,以GDP作为衡量标准,从宏观经济层面对区域经济韧性展开定量分析,扩展了已有4种经济增长模式,探究得出研究区在经历地震冲击后的8种经济增长模式,同时以经济韧性指数作为衡量指标,分析比较不同区域的经济韧性差异及其产生原因,希望为提高区域经济韧性、减少冲击风险、促进区域经济稳定发展提供参考。
[Abstract]:Improving resilien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requent disasters and great pressure o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mproving economic resilience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sures to reduce the impact risk.The research of economic toughness is still in the stage of qualitative introduction.With the increasing emphasis on resilience in academic circles, the empirical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Therefore, taking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s an example, taking GDP as the measurement standard, this paper carries out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 from the macroeconomic level, and expands the existing four economic growth models.It is concluded that eight economic growth models in the study area after the earthquake shock. At the same time, the economic resilience index is taken as the index to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of economic resilience of different regions and their caus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Reduce the risk of impact and promote 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to provide reference.
【作者单位】: 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多智能体系统的城市洪水风险的可接受度研究”(项目编号:41071325)
【分类号】:F127;X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汶川地震:天地无情 人间有爱[J];环境与生活;2008年05期
2 董克用;王宏伟;;对于汶川地震应急管理的建议[J];中国应急管理;2008年06期
3 刘传正;;汶川地震催生地质安全新思维[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8年04期
4 ;征集汶川地震灾害考察与研究论文启事[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8年03期
5 曹金龙;;回望汶川地震 探索防震减灾新思路[J];城市与减灾;2013年03期
6 本刊记者;;汶川地震灾区纪行[J];城市与减灾;2009年03期
7 编辑部;;接受科学的再教育[J];新知客;2008年07期
8 杨涛;;汶川地震考验政府的公共政策[J];中华民居;2008年01期
9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为汶川地震而作[J];现代班组;2008年06期
10 苏筠;谢静晗;马飞燕;高爱玲;;汶川地震对北京公众灾害认知的影响[J];地震研究;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胡艺;王劲峰;朱军;仁丹;;基于地理探测器的汶川地震五岁以下儿童死亡风险因子估计[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李兵;冯谦诚;赵军庆;;从应对汶川地震引发的饮水困难得到的启发[A];中国水利学会2008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3 李岩;;汶川地震中环境NGO的表现及评价[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4 高建国;;巨灾的管理机制仍应为“条、块管理,以条为主”[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5 崔鹏;;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与灾后重建的挑战[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林树枝;张鹏程;;汶川大地震后城乡防灾与救灾策略探讨[A];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及其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陈怡;解构汶川地震持续影响[N];上海科技报;2013年
2 记者 陈宇祥 实习记者 张维;灾难应对启示多 专家梳理谈见解[N];中国安全生产报;2008年
3 游雪睛;专家共商汶川地震起因及后续灾情[N];科技日报;2008年
4 ;汶川地震已造成69136人遇难[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5 ;汶川地震已经造成68516人遇难[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6 ;汶川地震已致65080人遇难,23150人失踪[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7 ;汶川地震已致55740人遇难,24960人失踪[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8 小雨;中国专家在行动[N];中华建筑报;2008年
9 ;汶川地震已致68977人遇难[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10 车玉明邋程云杰 李骥志;汶川地震:改变我们生活的六个启示[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本文编号:17515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751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