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发展中利益失衡成因的空间计量分析

发布时间:2018-04-24 07:24

  本文选题:区域经济 + 非均衡发展战略 ; 参考:《社会科学研究》2015年01期


【摘要】:对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利益分享不均衡的问题,已有的研究难以有效地解释同一时期内资源较富裕省域出现经济后退,而资源短缺省域反而出现经济快速增长等资源诅咒现象。本文基于空间计量结果,从行为、禀赋、制度差异以及外部间接影响机制四个方面分析区域利益失衡的成因,其结论显示,我国区域间的利益增长不仅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还存在空间抑制作用。未来政策着力点应在逐步消除空间差异,扩散增长成果方面。建议建立区域利益一体化的投资目标体系,有效利用溢出效应带来的经济优势,提高非资源型产业在自然资源禀赋富裕省域的发展,从制度安排中加强中西部与东部间的利益平衡机制。
[Abstract]:With regard to the imbalanc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benefit sharing in China, it is difficult for existing studies to effectively explain the economic recession in the wealthier provinces in the same period. But the resource shortage province appears instead the resources curse phenomenon such as the rapid economic growth.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spatial measure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regional interest imbalance from four aspects: behavior, endowment, institutional differences and the mechanism of external indirect influence. The conclusion shows that there are not only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s but also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s in China's inter-regional interest growth. There is also space inhibition. Future policies should focus on gradually eliminating spatial differences and diffusing growth gain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investment target system of regional interest integration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effectively utilize the economic advantages brought by the spillover effect and to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of non-resource-based industries in the natural resources endowment rich provinces. Strengthen the interests balance mechanism betwee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and the east from the system arrangement.
【作者单位】: 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转变发展方式中改善民生的理论与路径研究”(12BJL001)
【分类号】:F127;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洪亮;;中国区域居民收入流动性的实证分析——对区域收入位次变动强弱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9年03期

2 靳卫东;;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转化的动态匹配效应——就业、增长和收入分配问题的评述[J];经济评论;2010年06期

3 王志锋;张天;;中国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地区比较及体制改革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年06期

4 曹阳;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与制度发展的非均衡[J];经济学家;2001年04期

5 谭伟;;社会保障与区域经济互动机理及协调度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年05期

6 李新安;从区域利益看我国地区的不均衡发展[J];开发研究;2004年02期

7 方伟;韩伯棠;王栋;;科技人力资源密度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07年S1期

8 金相郁;武鹏;;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趋势及其特征——基于GDP修正后的数据[J];南开经济研究;2010年01期

9 段景辉;;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年11期

10 李新安;;区域利益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J];新疆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琚晓星;刘岳平;钟世川;;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收敛性研究综述与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3期

2 李新安;我国中央、地方政府区域调控的利益博弈分析[J];财贸研究;2004年04期

3 刘循循;;西部地区保险资源配置中的政府和市场关系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23期

4 赵峰;西部地区资本形成的瓶颈制约与资本市场发展[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5年03期

5 汪秀;田喜洲;;人力资本和产业结构互动关系研究综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周瑾,周文婕;论经济转型中的政府行为创新——以温州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3年06期

7 屈小娥;;资本、劳动、技术进步与陕西经济增长的一个实证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年01期

8 李新安;;空间二元市场结构约束下的中部崛起障碍及突破[J];当代财经;2007年05期

9 王芳;周兴;;中国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分解与分析[J];当代财经;2010年05期

10 李延均;熊振兴;;基于失业结构性因素的税收对策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陈修颖;楼丽婷;;浙江省科技资源存量的区域差异及评价[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韬;鲁元平;;收入不平等、社会犯罪与国民幸福感——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4期[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兴;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流动、收入差距与社会福利[D];南开大学;2010年

2 蒋满霖;中国农村金融生态优化的制度创新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3 陈丽荣;中国林业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及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潘文轩;我国财政分权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5 韩作生;农业科技人力资本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及价值评价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6 关睿;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

7 鲁元平;中国“幸福—收入之谜”的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8 李明中;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9 朱伟东;区域经济集群研究——论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演进[D];复旦大学;2003年

10 王聪;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卫东;地方国税部门行政执法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2 程素敬;中国城乡收入不平等与流动性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3 林梅红;中国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飞;国土空间功能分异下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陈海燕;社会资本视角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赵今朝;基于持久收入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杨春山;我国居民收入流动性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孙启发;实现广东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财政政策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彭艺;基于改革开放后中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周小丽;新疆科技创新与经济运行效率的协整分析[D];新疆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蚌珠;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就业的产业结构变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蒲艳萍;陈娟;;转型期的产业结构变动与中国就业效应——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与协整检验[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冉茂盛;毛战宾;;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叶琪;;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互动[J];财经科学;2006年03期

5 金相郁;郝寿义;;中国区域发展差距的趋势分析[J];财经科学;2006年07期

6 蒋振声,周英章;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动效应:中国的实证分析与政策含义[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7 许文彬;;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演进与流动性过剩[J];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08期

8 姚耀军;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经验分析[J];财经研究;2005年02期

9 向书坚;全国居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数的测算与回归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1998年01期

10 李冠霖,任旺兵;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增长难度加大——从我国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的演变轨迹及国际比较看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增长[J];财贸经济;2003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君乐;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加快区域经济发展[J];前线;2001年07期

2 钱松;木业区域经济的是与非[J];中国林业;2001年18期

3 施卫东;韩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借鉴[J];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07期

4 丁乃今;;鸡西市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鸡西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5 封颖;;对区域经济管理的建议[J];中国经贸;2001年05期

6 白井文;;论网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兼析广东省通过网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J];南方论刊;2001年03期

7 钱党珠,潘晓棠;推动区域经济的合作与协调发展[J];发展论坛;2002年01期

8 鲁敏,袁新;我国区域经济与区域市场的发展[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9 郭巍杰;试论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10 许兴莉;中小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J];上海综合经济;2002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荔;;品牌资本运营与区域经济发展——兼述山西品牌的没落和缺失[A];山西省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沈洪;;商洛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与金融支持研究[A];陕西省金融学会第十届金融征文评选集[C];2004年

3 蒋正华;;应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态势 加快民族地区的生产力发展[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4 林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东西部关系问题[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来永钧;孙玉亭;王修鹏;;标准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A];2012年度标准化学术研究论文集[C];2012年

6 陈晓娟;;成都市金牛区区域经济调查报告[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7 张锋;杨凡;田敏;;川渝两地城乡统筹与区域经济[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姚玫玫;;论地方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调控作用[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邱志忠;;绿色生产力与区域经济[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一届年会专辑[C];2000年

10 林宝志;;浅谈高速公路对区域经济的影响[A];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11)[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共临安市委副书记、市长 王坚;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区域经济发展[N];中国贸易报;2001年

2 徐晓琴;区域经济合作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N];中国审计报;2005年

3 马莉;上海合作组织迈向区域经济合作[N];国际商报;2003年

4 黄庭满;格局之变:从省份经济走向区域经济[N];国际商报;2005年

5 陈元杰;发展区域经济必先强基础[N];经理日报;2004年

6 记者 任春;我国与欧盟建立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机制[N];中国改革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徐庭娅;上合区域经济合作具五大优势[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8 记者 苗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第五次部长级会议十月召开[N];财会信报;2006年

9 陈孟平;强化区域经济 淡化区或经济[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10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李钢 刘华芹;加速推进上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N];国际商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永铭;跨国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刘豫川;论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区域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3年

3 朱容;法治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5年

4 谷国锋;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郝玉龙;区域经济元竞合关系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6 周旬;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利用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毕乐强;区域经济外部效应及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8 鲍丰彬;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李文星;地方政府间跨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10 何频;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文化生产力[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缪莉;区域经济合作的安全收益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岩;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刘海明;福建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机制构建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4 罗远鹏;区域品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1年

5 沈洁;湖北省区域经济空间分异与驱动力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6 李波;乡镇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职能定位及其作用[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7 袁伟彦;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初探[D];厦门大学;2008年

8 张晓丹;网络经济环境下区域经济发展新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9 刘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公共治理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10 陈素香;我国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方政府行为[D];汕头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956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7956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2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