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约束下要素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联性研究
本文选题:要素集聚 + 区域创新能力 ; 参考:《生态经济》2015年10期
【摘要】:要素集聚作为市场经济下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其与区域环境、区域创新能力间的相关性表明,生产要素的快速流动和集聚既可以优化和改进区域环境,也可能给区域环境、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集聚中,应当高度关注人力资本的集聚。区域创新能力正是借由高端人才的集聚,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着强大的智力支持。因此,唯有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必由之路,以创新驱动和市场机制为主轴,同时发挥政府在要素流动和聚集中的宏观调控作用,才能够真正实现整个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Abstract]:As a resource allocation mode under market econom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factor agglomeration and regional environment and regional innovation ability indicates that the rapid flow and agglomeration of production factors can not only optimize and improve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 but also give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rings some negative effects. In promoting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factor agglomeration,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human capital agglomeration.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ability provides strong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by the gathering of high-end talents. Therefore, the only way of endogenous growth should be innovation-driven, with innovation-driven and market mechanism as the main axis, and at the same time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macro-control role of the government in the flow and agglomeration of elements. Only then can realize the whole region economy and the society sustainabl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ruly.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江西财经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内蒙古财经大学财税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低碳视角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要素空间联动机制研究”(7146302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就业增长互动机制研究”(14BJL09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环境约束视角下要素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研究”(14YJCZH114) 2014年江西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要素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研究”(201410421060)
【分类号】:F12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文升;赵国杰;温娟;李燃;常文韬;;低碳生态城市的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4期
2 徐维祥;汪彩君;唐根年;;中国制造业资本积累动态效率变迁及其与空间集聚关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3期
3 唐运舒;冯南平;高登榜;;要素转移与聚集融合发展的机理与路径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3年03期
4 杨仁发;;产业集聚与地区工资差距——基于我国269个城市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3年08期
5 钟璐;刘玉龙;;基于区位商的贵州省工业结构研究[J];赤子(中旬);2013年10期
6 詹浩勇;冯金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机理与实证检验[J];商业研究;2014年04期
7 高丽娜;蒋伏心;熊季霞;;区域协同创新的形成机理及空间特性[J];工业技术经济;2014年03期
8 李琳;刘莹;;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基于哈肯模型的分阶段实证研究[J];地理研究;2014年09期
9 张远芝;谷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趋势及特征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4年29期
10 于诗琦;;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特征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5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立杰;于海滨;刘喜波;;基于索洛模型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2 赵熙,唐五湘;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差异比较研究[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3 陈栋生;论区域协调发展[J];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4 徐涵蕾;李柏洲;;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障碍分析[J];商业研究;2007年09期
5 金玉国;宏观制度变迁对转型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J];财经科学;2001年02期
6 陈迅;童华建;;西部地区集聚效应计量研究[J];财经科学;2006年11期
7 刘乃全,郑秀君,贾彦利;中国区域发展战略政策演变及整体效应研究[J];财经研究;2005年01期
8 王维强;我国区域金融政策问题研究[J];财经研究;2005年02期
9 姜照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因素分析[J];大连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10 高志刚;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及区域经济差异研究述评[J];当代财经;2002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君乐;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加快区域经济发展[J];前线;2001年07期
2 钱松;木业区域经济的是与非[J];中国林业;2001年18期
3 施卫东;韩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借鉴[J];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07期
4 丁乃今;;鸡西市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鸡西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5 封颖;;对区域经济管理的建议[J];中国经贸;2001年05期
6 白井文;;论网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兼析广东省通过网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J];南方论刊;2001年03期
7 钱党珠,潘晓棠;推动区域经济的合作与协调发展[J];发展论坛;2002年01期
8 鲁敏,袁新;我国区域经济与区域市场的发展[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9 郭巍杰;试论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10 许兴莉;中小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J];上海综合经济;2002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荔;;品牌资本运营与区域经济发展——兼述山西品牌的没落和缺失[A];山西省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沈洪;;商洛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与金融支持研究[A];陕西省金融学会第十届金融征文评选集[C];2004年
3 蒋正华;;应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态势 加快民族地区的生产力发展[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4 林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东西部关系问题[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来永钧;孙玉亭;王修鹏;;标准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A];2012年度标准化学术研究论文集[C];2012年
6 陈晓娟;;成都市金牛区区域经济调查报告[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7 张锋;杨凡;田敏;;川渝两地城乡统筹与区域经济[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姚玫玫;;论地方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调控作用[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邱志忠;;绿色生产力与区域经济[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一届年会专辑[C];2000年
10 林宝志;;浅谈高速公路对区域经济的影响[A];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11)[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共临安市委副书记、市长 王坚;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区域经济发展[N];中国贸易报;2001年
2 徐晓琴;区域经济合作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N];中国审计报;2005年
3 马莉;上海合作组织迈向区域经济合作[N];国际商报;2003年
4 黄庭满;格局之变:从省份经济走向区域经济[N];国际商报;2005年
5 陈元杰;发展区域经济必先强基础[N];经理日报;2004年
6 记者 任春;我国与欧盟建立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机制[N];中国改革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徐庭娅;上合区域经济合作具五大优势[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8 记者 苗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第五次部长级会议十月召开[N];财会信报;2006年
9 陈孟平;强化区域经济 淡化区或经济[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10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李钢 刘华芹;加速推进上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N];国际商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永铭;跨国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刘豫川;论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区域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3年
3 朱容;法治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5年
4 谷国锋;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郝玉龙;区域经济元竞合关系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6 周旬;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利用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毕乐强;区域经济外部效应及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8 鲍丰彬;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李文星;地方政府间跨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10 何频;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文化生产力[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缪莉;区域经济合作的安全收益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岩;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刘海明;福建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机制构建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4 罗远鹏;区域品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1年
5 沈洁;湖北省区域经济空间分异与驱动力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6 李波;乡镇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职能定位及其作用[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7 袁伟彦;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初探[D];厦门大学;2008年
8 张晓丹;网络经济环境下区域经济发展新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9 刘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公共治理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10 陈素香;我国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方政府行为[D];汕头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301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830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