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与交通运输发展协同性评价模型研究
本文选题:运输经济 + 协同发展 ; 参考:《公路交通科技》2017年11期
【摘要】: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的前提。但目前对于两者的研究多定位于交通运输发展是否拉动和支撑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非从系统的角度分析二者的关系。为此,本文首先分析国内外区域经济与交通运输协同发展研究取得成绩与存在的问题,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与本质含义,然后从系统分析的角度出发,构建了反映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经济效益性的7个代表区域经济子系统的评价指标和反映交通运输规模、交通运输结构、交通运输发展性的7个代表交通运输系统的评价指标,形成了区域经济与交通运输协同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找出了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运输水平的主因子,利用这些因子构建了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动态协同发展评价模型与静态协同发展评价模型,该模型客观地计算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度,能够直观地反映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协同关系。最后,为验证模型的有效性,以新疆为例对新疆经济与交通运输的发展协同度进行了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并提出了加大对新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提升区域之间的通达性,促使两系统协同发展,以及加强疆内交通运输网络结构调整优化的建议。
[Abstract]: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y is the premise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various departments of national economy. At present, however, most of the researches focus on whether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ation can pull and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rather than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from a systematic point of view. Therefore,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in the research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transportation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at home and abroad, and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and essential meaning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ransportation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The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ystem analysis, the evaluation indexes of seven representative regional economic subsystems, which reflect the economic scale, economic structure and economic benefits, are constructed, and the scale and structure of transportation are reflected. The seven indicators of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represent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transportation system, forming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transporta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 is used to find out the main factors to measure the level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level of transportation. Using these factors,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dynamic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y and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static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are constructed. The model can objectively calculate the degree of synergy between transport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an directly reflect the synergy between transport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y. Finally, in order to verify the validity of the model, taking Xinjiang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degree of synergy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Xinjiang economy and transportation, and makes a reasonable analysis of the evaluation results. The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strengthen the financial support for Xinjiang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to enhance the accessibility between regions,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two systems, and to strengthen the 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network structure in Xinjiang.
【作者单位】: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
【分类号】:F127;F51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乐平;余绍山;;交通运输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均衡分析[J];财务与金融;2012年05期
2 额尔敦;王焕文;;关于“七五”期间自治区交通运输发展战略[J];理论研究;1985年06期
3 金俊武;隽志才;;吉林省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的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04期
4 罗会华;;交通运输发展促进发展中大国经济增长的机制研究[J];大国经济研究;2011年00期
5 商田;;试探交通运输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关系[J];科技致富向导;2013年15期
6 西南战略研究协作中心交通运输发展战略课题组;;西南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的理论前提(征求意见稿)[J];改革与战略;1988年05期
7 孙惠新;;如何加快交通运输发展[J];江西财经学院学报;1983年01期
8 唐兴夏;论福建交通运输发展战略[J];福建学刊;1993年03期
9 张山;民族经济史研究的新探索——《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交通运输史略》评介[J];社会科学辑刊;1992年02期
10 姜力;李春琴;;浙江省交通运输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均衡关系分析[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金碚;;关于中国区域经济的若干理论问题[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区域经济合作——探索与发展——“2012·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区域经济学会专场综述[A];2013·学术前沿论丛——中国梦:教育变革与人的素质提升(下)[C];2013年
3 王铮;李宪振;;2007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及调控对策[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丁谦;曾庆均;;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基本形势分析[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世红;王跃德;;粤东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A];经济发展与管理创新--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杨淑芳;林宝志;;论高速公路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A];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09)[C];2010年
7 施均显;;广西地方志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8 李荔;;品牌资本运营与区域经济发展——兼述山西品牌的没落和缺失[A];山西省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沈洪;;商洛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与金融支持研究[A];陕西省金融学会第十届金融征文评选集[C];2004年
10 蒋正华;;应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态势 加快民族地区的生产力发展[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彭燕 驻安徽首席记者 吴敏;交通运输部与安徽省共同推进完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交通运输发展[N];中国交通报;2010年
2 龙超领;区域经济发展之影响因素论析[N];贵州民族报;2010年
3 记者 薛志伟;2011年 西部百县镇领跑区域经济发展[N];经济日报;2012年
4 ;区域经济强县的新跨越[N];日喀则报(汉);2012年
5 本报区县部记者 编辑整理;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推动区域经济发展[N];太原日报;2012年
6 记者 武永召;邯郸市政协强力助推区域经济提升[N];人民政协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唐元贵;厚街 两调整两提升 培育创新型区域经济[N];东莞日报;2012年
8 记者 任红芳;找准突破口促进区域经济发展[N];阿克苏日报(汉);2013年
9 记者 冯燕平;加大结构调整 推动产业升级 以项目拉动促进区域经济实现新跨越[N];呼和浩特日报(汉);2013年
10 通讯员 郭勇 巩晓静 张烨;解平:项目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领航[N];陇东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畅;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2 姜永铭;跨国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刘豫川;论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区域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3年
4 朱容;法治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5年
5 毕乐强;区域经济外部效应及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6 鲍丰彬;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7 李文星;地方政府间跨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8 贾善铭;区域经济多极增长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14年
9 徐子青;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晓光;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宝音;交通运输发展经济适应性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石义寿;交通运输发展的区域差异性及其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研究[D];深圳大学;2017年
3 赵晓坤;发展中国家参与南北型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08年
4 尤丽亚;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徐燕竹;基于GIS的我国区域经济板块差异性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6 汤e,
本文编号:19233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923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