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制治理模式与中国地区经济发展
本文选题:项目制 + 政府治理 ; 参考:《中国工业经济》2017年02期
【摘要】: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央地关系治理从重视"块块主义"的地方分权,逐步向加强中央部委"条条主义"的项目制转型,这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首先从理论上比较了财政资源按照传统科层制与项目制配置对激励地方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然后利用2000—2009年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项目制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项目制显著地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专项补助占比每提高1个百分点,地级市人均GDP增速提高0.0517个百分点;项目制主要通过政府引导固定资产投资来牵引地区经济增长。这说明项目制有利于中央部委自上而下激励地方政府致力于经济发展,为这一时期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制度解释。然而,项目制也存在明显的负面效应,不仅增加了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缺口,还拉大了城乡及地区之间的差距。它所引致的带有附加条件的地方项目竞争,使得地方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并形成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Abstract]:Since the 21st century, the governanc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 in China has gradually transformed from the local decentralization of "block doctrine" to the project system of strengthening "strikeism" of central ministries and commissions, which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This paper first compares the role of financial resources in stimulating local governments to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raditional division system and project system, and then makes use of the prefecture-level municipal panel data from 2000 to 2009.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project system o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project system significantly promoted th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the proportion of special subsidies increased by 1 percentage point, the per capita GDP growth rate of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creased by 0.0517 percentage points; Project system mainly through the government-led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to driv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project system is conducive to encouraging local governments to devote themselves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top to bottom, which provides an institutional explanation for the rapi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during this period. However, the project system also has obvious negative effects, which not only increases the gap of local government expenditure, but also widens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s a result of the competition of local projects with additional conditions, the local governments bear a heavy financial burden and form a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 of "the stronger, the weaker the weak".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互联网基础设施发展对中国经济发展与政治参与的影响”(批准号7157327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双创’的体制机制研究”(批准号2015YZD03)
【分类号】:F1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莉;应以战略眼光面对新世纪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挑战[J];党政干部学刊;2001年08期
2 徐凤君;加强科技文化建设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年22期
3 闫宗淼;;试论地区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06期
4 刘晓;;地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J];才智;2012年05期
5 李哲;;关于发挥地区经济优势的几个问题[J];经济研究;1981年12期
6 杨宗岳;重视和加强地区经济的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1期
7 陈书通;我国资源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其出路[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0年02期
8 陈向平;;注意对后进地区的经济宣传[J];视听界;1992年01期
9 ;东亚和南亚8个国家及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J];国外理论动态;1994年01期
10 董泉;地区经济发展的决策取向之我见[J];宏观经济管理;1995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袁正中;;在自由贸易格局下,欠发展地区面临的挑战和对策——广西提升竞争力的主要途径[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2 马启忠;王德龙;;布依族地区经济发展制约因素的反思[A];布依学研究——贵州省布依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8年
3 梁明惠;;布依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A];布依学研究(之二)——贵州省布依学会首届年会暨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4 杨再昌;罗应华;;布依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因素及其对策[A];布依学研究(之八)——贵州省布依学会布依文化与旅游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袁正中;;在自由贸易格局下欠发展地区面临的挑战和对策——广西提升竞争力的主要途径[A];2004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C];2005年
6 文东伟;冼国明;;对外开放、动态外部性与地区产业增长[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第二十五章 地区经济发展与金融运行的关联性[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卷)[C];2000年
8 艾南山;;从横断山谈康藏地区的发展(详细摘要)[A];西藏及其他藏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论文集[C];2006年
9 侯绍庄;;布依族地区经济发展刍议[A];布依学研究(之六)——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二届第二次年会暨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10 马诚;;发挥政协优势为加速民族散杂居地区经济发展服务[A];少数民族史及史料研究(三)——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统计局;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N];和田日报(汉);2012年
2 记者 任红芳 通讯员 董建利;贯彻落实讲话精神 推动地区经济发展[N];阿克苏日报(汉);2013年
3 记者王文芳;上半年地区经济增幅保持两位数势头[N];日喀则报(汉);2013年
4 记者 蒋姬;审议加快发展金融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及建设生态强地实施意见等事宜[N];山南报(汉);2013年
5 记者 常娜;依托地区比较优势 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推动地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N];鄂尔多斯日报;2014年
6 记者 崔昭;上半年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N];山南报(汉);2014年
7 记者 任红芳 实习记者 赵荣霞;审议通过六个事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议题[N];阿克苏日报(汉);2014年
8 本报记者 刘燕;地区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N];和田日报(汉);2014年
9 本报记者 定军 实习记者 骆丹 特约记者 李天骄;结构调整或为主因:部分地区经济逆势加速[N];21世纪经济报道;2014年
10 本报记者 左卫东 通讯员 杨博;地区各族人民分享改革发展成果[N];阿克苏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平;中国水资源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效应模拟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2 顾先问;地区“四化”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3 罗丽;西北过渡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4 吕秋芬;地区GDP核算及数据衔接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5 唐震;劳动力再配置效应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地区差距的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6 马晶梅;FDI与我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7 王佳;中国地区碳不平等:测度及影响因素[D];重庆大学;2012年
8 冯俊新;经济发展与空间布局:城市化、经济聚集和地区差距[D];清华大学;2009年
9 赵婷;产业集聚与地区生产率增进:理论分析及中国经验实证[D];浙江大学;2012年
10 俞国琴;我国地区产业转移的系统优化分析[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鑫;试论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中区域信用体系的构建[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2 郭众;市场获得、产业集聚与地区差距[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3 纳森(Bagigah Abdul Nasser);中国FDI对沙哈拉以南非州地区的经济增长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陈星;二战以后美国阿巴拉契亚地区开发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5 宝雾鹰;基于DEA的内蒙古蒙东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效率比较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6 张贝贝;山东省地区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6年
7 王英;广东省居民服务消费及地区差异研究[D];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16年
8 张鑫;基于新疆地区SAM的产业发展路径选择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15年
9 方平;京汉铁路与近代信阳地区经济发展研究(1902—1949)[D];郑州大学;2016年
10 杨文海;公共治理与呼包鄂金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9644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964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