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十三五”时期区域发展总体思路——区域增长继续略有趋缓,但协调性继续提高,区域发展新空间正在
本文选题:年区域经济 + “十三五”时期 ; 参考:《经济研究参考》2015年22期
【摘要】:2014年我国区域经济适应新常态,进一步发挥了我国区域经济巨大回旋余地的作用。全国经济增长继续缓慢下降,各地区增长也大多继续呈趋缓态势;区域发展继续呈现地区经济总量与水平,与地区增长呈合理相反关系,地区相对差距继续收敛,协调性继续提高。三大地带总量格局"东部大、中西小"不变;在"7+1"综合区中长江中游GDP已连续3年居第一;各省区总量相对差继续有所缩小。"十三五"时期将是构建我国完整的区域经济体系的关键时期。本文提出了构建未来我国区域经济"新空间"的一个具体的细化方案,即"四纵四横"的空间结构总体框架和"二实三虚"的空间分区分层系统。此外,本文还在解决地区数据与全国数据不一致问题(平减系数法)、多地区差距计算问题(多地区差距一般计算公式)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供大家探讨和批评。
[Abstract]:In 2014, China's regional economy adapted to the new normal and further played the role of huge leeway of regional economy. The national economic growth continued to slow down, and most of the regional growth continued to slow down; regional development continued to present a regional economic aggregate and level, a reasonable opposite relationship with regional growth, and regional relative disparities continued to converge. Coordination continued to improve. The total amount pattern of the three major zones is "large in the east, small in the west and west"; the GDP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has been ranked first for three consecutive years in the "7.1" comprehensive area, and the relative difference of the total amount of the provinces and regions continues to shrink. " The period of the Thirteenth five-year Plan will be the key perio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complete regional economic system.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detailed scheme of constructing the "new space" of regional economy in China in the future, that is, the general framework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four vertical and four horizontal" and the spatial zoning stratification system of "two real and three empty". In addition, this paper also makes some explorations in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inconsistency between regional data and national data, such as the method of concessional coefficient and the calculation of multi-region disparity (the general formula of multi-regional disparity), etc., for discussion and criticism.
【作者单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分类号】:F1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君乐;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加快区域经济发展[J];前线;2001年07期
2 钱松;木业区域经济的是与非[J];中国林业;2001年18期
3 施卫东;韩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借鉴[J];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07期
4 丁乃今;;鸡西市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鸡西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5 封颖;;对区域经济管理的建议[J];中国经贸;2001年05期
6 白井文;;论网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兼析广东省通过网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J];南方论刊;2001年03期
7 钱党珠,潘晓棠;推动区域经济的合作与协调发展[J];发展论坛;2002年01期
8 鲁敏,袁新;我国区域经济与区域市场的发展[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9 郭巍杰;试论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10 许兴莉;中小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J];上海综合经济;2002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荔;;品牌资本运营与区域经济发展——兼述山西品牌的没落和缺失[A];山西省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沈洪;;商洛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与金融支持研究[A];陕西省金融学会第十届金融征文评选集[C];2004年
3 蒋正华;;应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态势 加快民族地区的生产力发展[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4 林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东西部关系问题[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来永钧;孙玉亭;王修鹏;;标准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A];2012年度标准化学术研究论文集[C];2012年
6 陈晓娟;;成都市金牛区区域经济调查报告[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7 张锋;杨凡;田敏;;川渝两地城乡统筹与区域经济[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姚玫玫;;论地方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调控作用[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邱志忠;;绿色生产力与区域经济[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一届年会专辑[C];2000年
10 林宝志;;浅谈高速公路对区域经济的影响[A];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11)[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共临安市委副书记、市长 王坚;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区域经济发展[N];中国贸易报;2001年
2 徐晓琴;区域经济合作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N];中国审计报;2005年
3 马莉;上海合作组织迈向区域经济合作[N];国际商报;2003年
4 黄庭满;格局之变:从省份经济走向区域经济[N];国际商报;2005年
5 陈元杰;发展区域经济必先强基础[N];经理日报;2004年
6 记者 任春;我国与欧盟建立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机制[N];中国改革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徐庭娅;上合区域经济合作具五大优势[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8 记者 苗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第五次部长级会议十月召开[N];财会信报;2006年
9 陈孟平;强化区域经济 淡化区或经济[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10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李钢 刘华芹;加速推进上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N];国际商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永铭;跨国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刘豫川;论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区域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3年
3 朱容;法治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5年
4 谷国锋;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郝玉龙;区域经济元竞合关系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6 周旬;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利用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毕乐强;区域经济外部效应及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8 鲍丰彬;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李文星;地方政府间跨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10 何频;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文化生产力[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缪莉;区域经济合作的安全收益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岩;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刘海明;福建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机制构建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4 罗远鹏;区域品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1年
5 沈洁;湖北省区域经济空间分异与驱动力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6 李波;乡镇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职能定位及其作用[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7 袁伟彦;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初探[D];厦门大学;2008年
8 张晓丹;网络经济环境下区域经济发展新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9 刘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公共治理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10 陈素香;我国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方政府行为[D];汕头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687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968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