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趋同演化——以中国16种典型模式为例
本文选题:区域经济 + 发展模式 ; 参考:《地理研究》2015年11期
【摘要】:经济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由于经济要素、发展环境的不同,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化路径也存在差异。从要素、制度、关系三个维度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类型划分的概念框架,根据三个维度指标的不同组合方式,将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划分为资源—市场—内生型模式等8种类型;并以中国16种典型模式为例,分析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化及其趋同性。研究表明:1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在路径依赖和路径创造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动态演化。2中国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向更加注重人力资本等无形生产要素、市场力量和外生力量转变,总体上由"资源—政府—内生型"模式、"资源—政府—外生型"模式、"人力资本—政府—外生型"模式等模式向"人力资本—市场—外生型"模式演变。3中国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趋同性明显,表现为要素结构、市场化程度、内外生关系的趋同,以及时间和空间的趋同;经过多样化的发展和演化过程,各模式间的学习、融合加深,并走向"殊途同归"。
[Abstract]:Economic development is a process of continuous evolution. Due to the differences of economic elements an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the evolution paths of different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s are also different.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elements, institutions and relationships,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s, an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the three dimension indicators,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is divided into 8 types, such as resource-market-endogenetic model, and the evolution and convergence of each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are analyzed by taking 16 typical models of China as an example.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of "1: 1" realizes dynamic evolution under the joint action of path dependence and path creation. 2.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of China has changed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intangible factors of production, such as human capital, market forces and exogenous forces. In general, the models of "resources-government-endogenous", "resources-government-exogenous" and "human capital-government-exogenous" have evolved to the "human capital, market and exogenous" models. The convergence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is obvious. It is manifested in the structure of elements, the degree of marketization, the convergence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lations, as well as the convergence of time and space.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0ZD&016) 上海市科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3231203400) 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行动计划”项目(PY2014002)
【分类号】: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玉国;宏观制度变迁对转型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J];财经科学;2001年02期
2 张一力;;“温州模式”与“苏南模式”人力资本结构比较研究[J];财贸经济;2006年06期
3 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与新格局[J];地理研究;2003年03期
4 孟召宜;渠爱雪;李红瑞;;基于文化经济共同演化视角的区域发展模式比较研究——以江苏省丰县、昆山为例[J];地理研究;2011年12期
5 尹贻梅;刘志高;刘卫东;;路径依赖理论及其地方经济发展隐喻[J];地理研究;2012年05期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温州模式”的转型与发展——“以民引外,民外合璧”战略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6期
7 齐元静;杨宇;金凤君;;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及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J];地理学报;2013年04期
8 刘云刚;叶清露;;区域发展中的路径创造和尺度政治——对广东惠州发展历程的解读[J];地理科学;2013年09期
9 陈建军;中国的转轨经济与江浙模式[J];江海学刊;2000年06期
10 洪银兴;陈宝敏;;苏南模式的演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J];经济学动态;2009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樱;我国区域发展模式的比较与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三良;;“国进民退”论:数据内外之辨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曹明贵;黄新华;;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8期
3 严忠;李伟军;陆磊;;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协整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郭敬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权利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王加益;;我国民营中小型体育用品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年11期
6 彭荣胜;;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河南省城市化进程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07年01期
7 彭荣胜;;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J];商业研究;2009年07期
8 陈月英;赵海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分异研究综述与展望[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8期
9 王燕杰;;我国经济增长多因素模型实证研究——基于主成分回归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10 郭淑芬;;论资源型区域城乡统筹的特殊性[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柳江;;交易效率、要素积累与技术进步——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检验[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肖金成;欧阳慧;黄征学;;优化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基本思路[A];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1-2012)[C];2012年
3 李勋来;;制度变迁及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李愉心;;沿海地区发展模式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借鉴[A];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管理现代化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刘宪;;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8)[C];2009年
6 刘宪;;劳动者报酬下降、技术进步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A];中国经济60年 道路、模式与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9年
7 胡永刚;;体制变革中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型与实证分析[A];2004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的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邵帅;杨莉莉;齐中英;;能源开发、技术创新与能源型地区经济增长:理论解释与实证分析[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沈玉芳;;当代西方区域规划研究的主要流派及对我国的思考[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蒲春玲;;新疆土地资源利用的生产要素贡献分析[A];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文正;人力资本积累、动态比较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尹明;汽车产业成长影响变量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马汴京;我国地区经济差距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倪外;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旭亮;从本地市场到新国际劳动分工[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丘国强;外国直接投资(FDI)对中美宏观经济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红;江西森林公园旅游产业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陈辉;我国区域人文环境差异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刘津汝;制度变迁下的技术进步与区域经济增长[D];兰州大学;2011年
10 李常理;转型时期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顾r,
本文编号:20204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020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