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城市流转配置效率的时空差异分析——以武汉城市圈为实证
本文选题:农地城市流转 + 配置效率 ; 参考:《水土保持研究》2015年01期
【摘要】:利用生产函数模型,运用2000—2008年武汉城市圈数据,计算农地城市流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贡献额及边际产出,综合分析比较时间、空间及配置方式上的配置效率及其差异。研究表明:(1)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农地城市流转,城镇用地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为27.49%;(2)存在时间上配置失衡和效率损失,部分年份农地城市流转过度;(3)城市圈西南部的仙桃、咸宁两市城镇用地对经济贡献率较高,另外7市的贡献率基本呈自西向东、自南向北递增的分布规律;(4)城市圈土地市场配置程度逐年上升,黄石、孝感配置方式效率较高,仙桃、潜江、天门则相对较低。为提高农地城市流转配置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政府应该:严控农地城市流转量,节约集约利用城镇土地;进行区域间的农地城市流转指标调整,制定财政转移补贴政策;加强土地市场建设及宏观调控。
[Abstract]:By using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model and Wuhan urban circle data from 2000 to 2008, the contribution rate, contribution amount and marginal output of farmland transfer to economic growth are calculated, and the allocation efficiency and difference in time, space and allocation mode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Wuhan urban circle is mainly driven by the transfer of agricultural land, and the average contribution rate of urban land to economic growth is 27.49; (2) the allocation imbalance and efficiency loss exist in time. (3) Xiantao in the southwest of the city circle, Xianning and Xianning have a high contribution rate to the economy, and the other 7 cities have basically contributed from west to east. The distribution law of increasing from south to north; (4) the distribution degree of urban land market increased year by year, the efficiency of Huangshi and Xiaogan was higher, but Xiantao, Qianjiang and Tianmen were relatively low.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llocation efficiency of rural land transfer and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the government should: strictly control the amount of agricultural land transfer, economize the intensive use of urban land, and adjust the index of rural land transfer in different regions. Formulate fiscal transfer subsidy policy; strengthen land market construction and macro-control.
【作者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373095,71341040,71403300)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4JZD009) 湖北省国土资源科技发展计划项目(ETZ2014A06) 湖北省优秀中青年创新团队项目(T201012)
【分类号】:F32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张安录,毛泓;农地城市流转:途径、方式及特征[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年02期
2 杨俊;杨钢桥;;湖北省农地非农化空间效率衡量[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年05期
3 熊洋;陈银蓉;;武汉市农地非农化效率的空间差异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9年02期
4 柯新利;韩冰华;刘蓉霞;袁永卫;;1990年以来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2年01期
5 程龙;董捷;;基于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指标法的武汉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14年01期
6 高魏;闵捷;张安录;;农地城市流转与城市化、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的计量经济分析——以湖北省1980年至2003年为例[J];资源科学;2010年03期
7 谭荣;曲福田;;现阶段农地非农化配置方式效率损失及农地过度性损失[J];中国土地科学;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Research of Mechanism on the Impact of Local Governmental Competition on Farmland Conversion[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1年01期
2 宋敏;;城镇化与土地收益分配[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7期
3 闵捷;;农地城市流转“燃烧”机制分析——以湖北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3期
4 黄烈佳;;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农地城市流转决策博弈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6期
5 郑华伟;刘友兆;王希睿;;中国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关系的动态计量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9期
6 赵栻泰;黄贤金;陈志刚;彭佳雯;;基于DEA的中国农地非农化效率及其变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10期
7 郑华伟;张锐;张俊凤;刘友兆;;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动态计量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04期
8 陈可嘉;臧永生;;福建省城市化促进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实证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11期
9 闵捷;张安录;高魏;;江汉平原农地城市流转与经济发展阶段的耦合关系[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01期
10 闵捷,张安录;农地城市流转特征分析[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闵捷;张安录;高魏;蔡银莺;;农地城市流转“燃烧”机制分析 以湖北省为例[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杨俊;李争;;湖北省农地非农化空间效率衡量[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宋敏;熊碧玉;翁广文;;论农地城市流转决策的改进——兼论农地城市流转社会理性决策理念构建的必要性[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闵捷;高魏;;农地城市流转“燃烧”机制实证研究——以湖北省为例[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丽;农地城市流转中的农民权益保护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徐唐奇;农地城市流转中农民集体福利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3 赵可;农地城市流转与经济增长质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4 聂鑫;农地城市流转中失地农民多维福利影响因素和测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5 王荧;我国农地非农化配置效率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6 许德林;农地非农化调控的市场机制与政府管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7 陈兴雷;城市扩展过程中的农地非农化:代价性消耗与过度性消耗[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8 张宏斌;土地非农化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9 车裕斌;中国农地流转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10 雷寰;北京市郊区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平平;农地城市流转的交易成本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佳;陕西省农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地区差异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3 陈娴椒;耕地非农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牛媛媛;黄土高原南部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效应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淳;土地农转非中各行为主体的利益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宋观平;成都市农地城市流转影响因素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7 谢芒芒;陕西省城镇土地生产效率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8 李传金;农地城市流转过程中地方政府失范行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桂林;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机制及效益评价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10 刘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土地征用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波;郑家响;;我国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谭荣,曲福田,郭忠兴;中国耕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地区差异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3期
3 魏婷;吴长年;;一种工业园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5期
4 李金昌;程开明;;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动态计量分析[J];财经研究;2006年09期
5 况伟大;房价与地价关系研究:模型及中国数据检验[J];财贸经济;2005年11期
6 李谷成,范丽霞,冯中朝;转型期中国农户消费——收入的长期均衡与短期动态关系[J];当代经济科学;2005年03期
7 邵晓梅;刘庆;张衍毓;;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02期
8 邱炳文;;闽东北沿海罗源县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的多尺度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01期
9 曹银贵;袁春;王静;郑新奇;周伟;钱铭杰;;1997~2005年区域城市土地集约度变化与影响因子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03期
10 朱会义,李秀彬;关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方法的讨论[J];地理学报;2003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晓波;机率边界生产函数及其运用[J];农业技术经济;1989年04期
2 姚琼,朱能武;Excel在估计边界生产函数中的应用[J];计算机与农业;2000年06期
3 王群勇;;我国各地区农业生产的技术有效性——基于随机边界分析方法的实证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2005年06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祥伟;中国北方蔬菜园区的技术效率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0888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088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