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视角下区域人才结构与产业经济协调发展的耦合分析—以山西省为例
本文选题:经济转型 + 产业结构 ; 参考:《商业经济研究》2015年13期
【摘要】:优化区域人才结构,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可持续,是我国"十一五"、"十二五"以来备受关注的话题。文章以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要求为背景,以山西省为例,从调整产业结构与优化人才战略并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目的出发,综合分析二者的耦合关系,构建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的耦合模型,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结构优化的特殊要求,对人才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适应性做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并提出进一步的人才结构优化基本思路和对策建议。分析发现,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具有强相关性,要想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的转型发展,必须首先实现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的优化调整,使二者相互适应,共同作用以促进我国的经济成功转型,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
[Abstract]: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regional talents, adapting to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promoting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realiz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have been the topics of great concern since the 11th Five-Year Plan and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in China.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China'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taking Shan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from the aim of adjust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ing the talent strategy and adapting to the mode of economic growth. Build the coupling model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alent structure, and mak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n the adaptability of talent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round the special requirement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to talent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further talent structure optimization basic idea and the countermeasure sugges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talent structure have strong correl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it is necessary to realize the optimization and adjustment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talent structure, so that the two can adapt to each other. Work together to promote the successful transformation of our economy and achieve sustainable economic growth.
【作者单位】: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分类号】:C964.2;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光辉;;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的一般规律研究[J];商业研究;2008年02期
2 孟玉杰;兵团产业结构调整与人力资源有效配置分析[J];北方经贸;2005年08期
3 张胜冰;吉宇;;中部现有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矛盾及策略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04期
4 张宇洁;吴洁;肖晨帆;章昆明;刘亭亭;;基于结构偏离度的新兴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互动关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09期
5 施杨;陈艳;;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地方人才结构现状、问题及对策——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13期
6 罗文标,黄照升;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互动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年07期
7 王明全;王金达;刘景双;;吉林省西部资源环境和人口经济发展的耦合性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08年02期
8 杨晓猛;所有制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耦合分析——制度变迁的次序与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J];学习与探索;2004年05期
9 张延平;李明生;;我国区域人才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协调适配度评价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年03期
10 赵光辉;;我国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研究的探讨[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鲁兴启;;浙江省高层次人才聚集与创新环境建设[J];商业研究;2007年09期
2 赵光辉;;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的一般规律研究[J];商业研究;2008年02期
3 刘锋;;产业结构调整下的浙江省人才结构探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4 牛媛媛;任志远;杨忍;;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口-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年06期
5 郑谦;奚雷;;劳动力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6 郭跃;重庆市高层次人才数量结构特征分析[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7 汪秀;田喜洲;;人力资本和产业结构互动关系研究综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钟龙轩;;简析遏制“人档分离”现象蔓延的对策[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9 陈应斌;;所有制结构变迁与经济结构变化——基于中国改革的经验分析[J];当代财经;2005年12期
10 尹惠斌;;适应“两型社会”建设的财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建玲;勾美玲;;吉林省西部农村环境问题防治的对策与机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1年
2 钱争鸣;郭鹏辉;于艳萍;;新经济增长理论与结构方程模型应用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7卷)[C];2006年
3 刘焕;任燕燕;;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2卷)[C];2011年
4 陶长琪;齐亚伟;;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的影响因素——技术效率与要素积累视角[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1卷)[C];2010年
5 赵振全;于震;刘淼;;中国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联性——基于面板数据GMM估计的实证检验[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8卷)[C];2007年
6 张自然;;考虑人力资本的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进步[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1期[C];2010年
7 华萍;;不同教育水平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来自中国省份的实证研究[A];经济学(季刊)第5卷第1期(总第19期)[C];2005年
8 卢锋;刘鎏;;我国两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及国际比较(1978—2005)——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与人民币实际汇率关系的重新考察[A];经济学(季刊)第6卷第2期(总第24期)[C];2007年
9 黎德福;陈宗胜;;改革以来中国经济是否存在快速的效率改进?[A];经济学(季刊)第6卷第1期(总第23期)[C];2006年
10 郑京海;胡鞍钢;;中国改革时期省际生产率增长变化的实证分析(1979-2001年)[A];经济学(季刊)第4卷第2期(总第15期)[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战杰;专业化劳动力、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佳佳;双转移的影响因素与路径规律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3 李彦西;欠发达省区高等教育资源整合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晓保;高等技术院校学科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梁大战;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人才资源开发:效率、流动与对策[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6 张延平;区域人才结构动态适配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7 李北群;我国高校气象本科人才培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张心淼;中国人才区域流动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9 和春军;产业协调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卢锡超;产业技术扩散的知识重构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宏博;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性思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徐灵梅;学术自由思想与大学人才培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黄威;可持续发展导向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航;我国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与从业经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左成智;通化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人才流失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邢建军;美国城市化发展探析[D];吉林大学;2011年
7 徐卓;广东产业结构升级与人力资本协调发展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袁丽;河北省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调整互动关系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9 付华伟;新疆社会组织人才发展探析[D];新疆大学;2011年
10 张文敏;新疆选调生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益民;;人才结构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分析的指标及应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菊莲;;论产业结构及相应的人才结构调整[J];北方经济;2007年05期
3 赵光辉;;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的一般规律研究[J];商业研究;2008年02期
4 史德宽;农牧交错带在持续发展战略中的特殊地位[J];草地学报;1999年01期
5 山青;人才:支撑中部崛起[J];中国人才;2004年12期
6 吴中伦;陈万明;;构建区域人才结构评价指标体系 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J];中国人才;2009年05期
7 裘善文,张柏,王志春;吉林省西部土地荒漠化现状、特征与治理途径研究[J];地理科学;2003年02期
8 刘耀彬,宋学锋;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模式及判别[J];地理科学;2005年04期
9 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中国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关联分析[J];地理学报;2005年02期
10 张晓东,池天河;90年代中国省级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分析[J];地理研究;200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光辉;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机理及相关政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萍;山东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2 黄卫兵;基层政府区域人力资源开发对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晓鸣;构筑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才结构体系 创新21世纪人才观[J];探索与争鸣;2000年04期
2 曾毓敏;在改革中调整人才结构[J];人才开发;2001年04期
3 王通讯;论人才结构调整[J];中国人才;2003年07期
4 胡钰;;关于人才结构调整的若干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5年05期
5 韩利红;人才结构应向“灰领”倾斜[J];中国人才;2005年15期
6 赵光辉;;论人才结构调整与优化[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7 ;关于县党政领导班子建立合理人才结构的探讨[J];学术论坛;1982年05期
8 石勰平;;人才结构现代化与中小学课程改革[J];教育研究与实验;1985年03期
9 李学典;;科学研究所人才结构试分析[J];广州研究;1986年02期
10 周金龙;;浅谈企业人才结构的变化趋势[J];现代企业教育;200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陈东琪;;经济结构调整与人才结构调整(提纲)[A];第二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3年
2 傅鸿飞;吴垠;李国梁;;试用“人才结构理论”探讨新型“成才观”的研究[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欧阳河;张社字;;第二专题:新形势下农业人才结构变化及培养新模式[A];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新思路新模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政策信息[A];2004年仪表材料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生伟臻;宋少杰;;档案信息化建设对档案工作者的要求[A];创新与发展——山东省档案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山东省档案学会第六次档案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蜀言;四川制定“十五”人才结构调整指导计划[N];中国人事报;2002年
2 刘国新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赵光辉 肖鹏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研究的方向[N];中国人事报;2005年
3 孙毓敏;构建合理人才结构体系 适应企业改革发展需要[N];中国人事报;2005年
4 陈庆修 作者单位 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积极推进人才结构调整[N];经济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王健生;人才结构失衡 就业冷热不均[N];中国改革报;2006年
6 本报评论员;调整人才结构 促经济社会转型[N];中山日报;2010年
7 本报评论记者 廖述毅 徐宁;谋人才结构之变 求经济结构之变[N];嘉兴日报;2010年
8 乔文汇;加快调整人才结构势在必行[N];经济日报;2011年
9 赵永乐 河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推动人才结构优先调整的思考[N];中国组织人事报;2011年
10 本报评论员 李成刚;“史上最难”就业季折射出人才结构错位[N];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光辉;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机理及相关政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禹皓;甘肃省人才结构与经济发展适配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谢伟岸;论中国封建社会人才结构对其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D];湖南大学;2006年
3 郝静宇;法院人才结构的现状与发展[D];四川大学;2006年
4 纪晓枫;以山东省人才结构调整带动其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5 宗香涛;山西省人才结构对产业结构的支撑力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6 潘冬梅;浙江省外贸人才结构变化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年
7 李春平;江苏人才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06年
8 韩雨静;鄱阳湖区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适配研究[D];南昌大学;2014年
9 黄松平;中国原子弹工程人才结构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1077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107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