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与环境影响关系的库兹涅茨曲线检验
[Abstract]:The problem of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has always been an issue of great concern in economics.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s a phenomenon of economic activity that app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but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aused by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can not be ignored. Based on the measurement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level in China in 2012,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verall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in China, and makes use of the relevant data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s in Gansu Province in 2012. The hypothesis of Kuznets curve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is tested, and the effect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on environmental impact is analyzed by econometric model.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are more prominent. Most provinces (citi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have an obvious upward trend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while most of the eastern provinces (cities) have entered the economy. Environment win-win development situation;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hypothesi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n the process of agglomeration of light industry,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will increase with the level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has a downward trend, but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will be more prominent in the agglomeration process of heavy industry. Increasing the scale and growth rate of fixed assets investment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will effectively reduce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caused by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作者单位】: 兰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石羊河流域农户生计风险研究”(4140165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我国电力行业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构建的实验研究”(71203082) 甘肃省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基于可持续生计的生态补偿方案有效性评估及优化” 兰州理工大学红柳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西北内陆河流域居民低水消费模式研究-以黑河流域中游地区为例”(Q201306) 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新型城镇化对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转移劳动力生计的影响研究”(14YN047)
【分类号】:X22;F12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刘斯敖;;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的研究综述[J];商业研究;2008年11期
2 刘修岩;;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一个文献综述[J];产业经济研究;2009年03期
3 张雪梅;郭志仪;;西部地区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9年09期
4 吴联选;;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研究——基于上海数据的时间序列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9年04期
5 周兵,蒲勇健;一个基于产业集聚的西部经济增长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宝栋;田园;鲁艳增;;我国家具产业集群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王海宁;陈媛媛;;产业集聚效应与工业能源效率研究——基于中国25个工业行业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0年09期
3 李丽君;田喜洲;;大开发背景下西部地区制造业集聚度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年02期
4 宁军明;樊兰;;我国制造业集聚的区域比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8年04期
5 陈立泰;梁乐;张祖妞;;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J];西部论坛;2012年02期
6 梁娟;;后工业化阶段工业产业集聚对城市化的效应分析——以厦门市为例[J];科技和产业;2010年09期
7 杨林;;服务业集聚研究——以沈阳经济区为例分析[J];党政干部学刊;2012年05期
8 万三敏;;基于产业集聚度演变的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年05期
9 覃成林;李敏纳;;区域经济空间分异机制研究——一个理论分析模型及其在黄河流域的应用[J];地理研究;2010年10期
10 周鹏;余珊萍;;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空间布局升级贡献的实证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文雁兵;张旭昆;;制度变迁、政府行为与经济空间聚集:基于Hall and Jones“社会基础设施”的C-P-I空间模型[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伏润民;梁隆斌;;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产业布局与可持续发展研究[A];“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秦敬云;王敏;文礼朋;;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与工业产业集聚演变趋势的比较研究——2000-2011年我国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4 张庆;刘云;蒋海军;侯媛媛;;北京市高技术产业集聚及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分析[A];第十五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3年
5 尚海洋;苏芳;;产业集聚与环境影响关系的库兹涅茨曲线检验[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三章)[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向华;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组织优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2 周明;我国产业集聚的地区差异性分析—兼论中部地区制造业发展[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3 吕超;我国蔬菜主产地形成及其经济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4 胡永亮;分工、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5 周兵;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6 王图展;市场关联、比较优势与产业集聚[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7 刘彬;江苏省制造业产业集群分布及其经济效应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8 刘海波;我国产业集聚水平及其对区域差异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李胜会;经济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10 刘修岩;经济集聚、空间外部性与地区差距[D];复旦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虹;中国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以大气污染为例[J];财经研究;2000年10期
2 徐康宁,冯春虎;中国制造业地区性集中程度的实证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王缉慈;地方产业群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3期
4 刘伟,李绍荣;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5期
5 符正平;论企业集群的产生条件与形成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10期
6 薄文广;;外部性与产业增长——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1期
7 刘春霞;;产业地理集中度测度方法研究[J];经济地理;2006年05期
8 文玫;中国工业在区域上的重新定位和聚集[J];经济研究;2004年02期
9 罗勇,曹丽莉;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5年08期
10 范剑勇;;产业集聚与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J];经济研究;2006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国斌;食品包装对环境影响的评估方法及应用[J];中国包装;2001年02期
2 刘海潮;道路环境影响属性综合评价系统的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3 未名;发达国家关注药品和保健品的环境影响[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2年03期
4 刘晶茹,王如松,杨建新;两种家庭住宅类型的环境影响比较[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02期
5 黄波;山区高速公路环境影响及其对策[J];公路交通技术;2003年01期
6 李亚娟,刘长兵,毛天宇;高速公路竣工验收环境影响调查方法初探[J];交通环保;2003年02期
7 卞琪步;《尼尔基水利枢纽环境影响复核报告书》预审会专家组意见上报水利部[J];水利技术监督;2003年03期
8 田子贵,杨洪;建立新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体系的探讨[J];贵州环保科技;2004年01期
9 陈莉;建设项目中的环境影响与评价制度[J];山西交通科技;2004年01期
10 曾贤刚;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必要性、原则及其具体方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云慧;张嘉勋;郝芳华;;水电站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2 陈方先;张晓玉;;高速公路环境影响模糊综合评价研究[A];第一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卷[C];2002年
3 张立明;;自然旅游地开发中的环境影响——湖北五峰县柴埠溪案例[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4 李丛;;关于高速公路网规划环境影响识别方法的探讨[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8年
5 刘临元;;浅析环境法治应对不良环境影响的路径[A];2012年全国冶金安全环保暨能效优化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6 金朝阳;代宁;;优化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模糊综合评价[A];中国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实践——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7 刘鸿亮;;工程建设对环境影响及防治对策浅析[A];2012年全国冶金安全环保暨能效优化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8 郑里华;;小型水电站的建设对环境影响及防治措施[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自然科学篇)[C];2004年
9 郑里华;;小型水电站的建设对环境影响及防治措施[A];科学发展观与循环经济学术论文集[C];2004年
10 祝怡斌;周连碧;李青;宋爽;鞠丽萍;陈斌;;金属矿山环境影响后评估研究[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亚辉;群众有环境影响的知情权[N];河南日报;2006年
2 记者 解悦;规划不过“环评”关不得批准[N];南京日报;2006年
3 记者 刘莉;减少施工扬尘对环境影响 成都今年力推全域“禁现”[N];四川日报;2013年
4 门头沟区法院 付金;公益建筑应推行强制环评[N];北京日报;2013年
5 记者 辛清影;12项电建工程近期获环评批复[N];中国电力报;2013年
6 冯永强 王黎明;环评意见不落实最高罚10万[N];中国环境报;2006年
7 杭春燕;我省全面推行规划“环评”[N];新华日报;2006年
8 商照荣 谭承军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核设施环境影响后评价制度亟待建立[N];中国环境报;2014年
9 记者 许凯;环评审批不收取任何费用[N];济南日报;2012年
10 刘林鹏 彭斐;成兰铁路遭遇“环保劫”[N];西部时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光栋;区域农业生产环境影响的价值评估方法及应用[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2 韩潇源;黄河三角洲石油开发的环境影响定量评价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3 高瑛;废物最小化的过程集成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4 付瑶;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战略环境影响评价[D];吉林大学;2009年
5 徐学珍;云南山区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综合评价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
6 李英顺;从铜炉渣中回收铜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菁;环境影响火用分析方法及安全基准环境模型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2 李德良;铁路水环境影响后评价体系研究与实例分析[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3年
3 贾桂红;产业发展对环境影响的多准则模糊评价及污染治理冲突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4 王丽;矿山采选类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曹玉红;乡镇企业环境影响及控制模式分析[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6 董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7年
7 杨巧丽;长城窝堡矿环境影响的费用效益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8 蒋立哲;河流梯级水电开发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思路与方法[D];西北大学;2011年
9 周冉;华北地区主要作物施肥的资源环境影响评价[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10 许聪;保定电厂热电机组扩建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本文编号:23967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396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