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基于生态足迹和服务价值的长株潭地区生态补偿研究

发布时间:2019-03-08 12:36
【摘要】:本文以长株潭地区为研究对象,在对研究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足迹进行评估和计算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探讨研究区域的生态补偿优先级,并建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补偿量之间的转化关系,测算了长株潭三市的生态补偿额度。研究表明:(1)长株潭地区2001~2013年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从2001年的542.87×10~8元减至2013年的530.30×10~8元。(2)长株潭地区各县(市、区)的生态服务价值和生态补偿优先级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芙蓉区、荷塘区、雨湖区等13个县(市、区)属于生态消费型;浏阳市、株洲县、湘潭县等其他10个县(市、区)为生态输出型。(3)计算可得长株潭三市生态补偿标准,其中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需要支付的生态补偿量分别为549.07×10~8元、115.01×10~8元和125.59×10~8元。
[Abstract]:Based on the evaluation and calcul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and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reg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iority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the study area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research on the level of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transform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and compensation amount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quota of Changsha, Zhuzhou and Xiangtan was calcul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 (ESV) in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region (2001-2013) showed a declining trend. From 542.87 脳 10 ~ 8 yuan in 2001 to 530.30 脳 10 ~ 8 yuan in 2013. (2) there are large spatial differences in ecological service value a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riority among counties (cities, districts) in Changzhutan region, 13 counties (cities), such as Furong District, Hetang District, Yuhu District, etc. Area) belongs to ecological consumption type; Liuyang City, Zhuzhou County, Xiangtan County and other 10 counties (cities, districts) are ecological output type. (3)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tandards of Changsha, Zhuzhou and Xiangtan can be calculated, among which Changsha City, Zhuzhou City,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mount of Xiangtan city is 549.07 脳 10 ~ 8 yuan, 115. 01 脳 10 ~ 8 yuan and 125. 59 脳 10 ~ 8 yuan respectively.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省测绘科技研究所;
【基金】: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5C0014)资助
【分类号】:X3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学灿,洪尚群,李风歧;生态补偿的评价[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年06期

2 梁柱;;生态补偿:给社会公平一个推手[J];环境;2005年04期

3 于江海;冯晓淼;;评价生态补偿实施效果的方法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2期

4 孙新章;谢高地;张其仔;周海林;郭朝先;汪晓春;刘荣霞;;中国生态补偿的实践及其政策取向[J];资源科学;2006年04期

5 肖爱;;对西部生态补偿中两个基本问题的探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6 施雪;宋豫秦;杨姝影;;生态增益补偿问题探讨——对东西部生态补偿争议的思考[J];环境保护科学;2007年02期

7 赵建林;;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丛书;2007年01期

8 洪尚群;何兴民;戴云;;走出生态补偿困境[J];中国改革;2007年07期

9 陶克菲;;生态补偿,协调区域环境利益的平衡杠杆[J];环境教育;2007年08期

10 ;政策[J];WTO经济导刊;2007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贤金;;土地生态补偿:模式类型、价值基础与实现路径[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8:土地生态学——生态文明的机遇与挑战[C];2008年

2 李永宁;;生态补偿法学涵义的经济学分析[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3 刘俊威;吕惠进;;生态补偿理论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4 严力蛟;;生态补偿及其在实施过程中有关问题的探讨[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分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王超宇;邸永召;;生态补偿制度之探究——以正外部性的生态补偿为视角[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8年

6 谢维光;陈雄;;国内外生态补偿研究进展述评[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7 施燕;陈原笑;苏倪;;生态补偿概念辨析[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任诗君;;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理论与实践探索[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陈逸;黄贤金;胡初枝;;基于生态补偿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以江苏省沿海地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李文华;;北京市森林的生态服务与生态补偿[A];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6分会场都市型现代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万本太;生态补偿体系建设的基本方向[N];中国环境报;2005年

2 赵凡;矿产开发生态补偿纳入国家试点[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3 ;浙江生态补偿走向制度化[N];人民日报;2006年

4 阮晓琴;环保总局将在四领域试点生态补偿[N];上海证券报;2007年

5 记者 陈浩;环保总局:四个重点领域开展生态补偿试点[N];商务时报;2007年

6 顾瑞珍邋丁冰;环保总局:生态补偿试点将在四领域展开[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7 郑晓波;我国将在四领域开展生态补偿试点[N];证券时报;2007年

8 记者 王立忠;我市4个县(市)区获省政府生态补偿[N];铁岭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徐琦;生态补偿尚需平衡多重利益[N];中国环境报;2008年

10 农工党中央副主席 刘晓峰;加快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N];人民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立洪;生态补偿量化方法及其市场运作机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2 胡小飞;生态文明视野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3 王志风;经济欠发达地区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4 高辉;三江源地区草地生态补偿标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宋蕾;矿产开发生态补偿理论与计征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6 余璐;生态补偿的政府间供给议价[D];暨南大学;2009年

7 金艳;多时空尺度的生态补偿量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8 黄润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9 王燕;水源地生态补偿理论与管理政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10 何承耕;多时空尺度视野下的生态补偿理论与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饶云聪;生态补偿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2 林燕;生态补偿中的政府主导作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楚乔;我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4 李梅;我国生态补偿的哲学反思[D];新疆大学;2009年

5 郑麒;基于宁波余慈地区统筹规划的生态补偿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周劲松;我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7 张晓静;政府在生态补偿中的主导作用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8 江秀娟;生态补偿类型与方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刘翠;建立生态补偿的依据及其意义[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王女杰;基于生态服务和生态消费的区域生态补偿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4368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4368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c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