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西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改革与定位

发布时间:2020-03-17 18:21
【摘要】: 规范、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 本文运用了实证研究、定量和定性分析以及实地调研等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在新农村建设中我国西部贫困山区农村的金融需求和金融支持体系问题。在对我国西部贫困山区农村信贷现状、特征和问题的成因分析后发现,进行新农村建设就必需重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一个多元化、全方位的农村金融体系以有助于增加农村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在西部山区新农村建设中的促进作用。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我国西部山区农村金融改革政策性的建议: 1.政策性金融的开展要尽可能地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政策性金融的运行效率。解决办法,本研究认为必须明确政策性金融的业务范围,拓宽政策性金融的资金来源渠道,创新业务经营方式、转换农发行的经营机制。 2.继续深化我国合作金融改革,充分调动农村金融活动主体的内在动力。真正实现自下而上的改革和自上而下的政策引导与扶持相结合、现有农信社改革与新的农信社培育相结合,推动我国合作事业的发展。 3.完善商业性金融体系是提高农村金融市场化程度的客观要求,本研究认为,应该结合深化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建立规范的组织管理体系和高效的决策体系;通过多种措施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运用利益诱导机制引导商业性金融服务于农村金融市场;逐步引导组建农村商业银行。 4.农村信用社具有适应农村环境的特殊优势,本研究提出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为“三农”服务的主体功能,要致力于促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大力推动农村政策性金融业务的发展,同时采取有力措施推动邮政储蓄在农村吸储的资金回流,结合农村保险的推出吸引商业性金融参与农村金融活动。
【图文】:

农户,渠道选择,高利贷,子女教育


图4一2农户储蓄分布渠道选择户家庭用于子女教育、医疗、盖房以及生产经营活动的“内它构成了农户家庭应对支出风险以及平滑消费和投资波动的一自我积累不足以平滑消费支出时,则只能依靠于“外源性通过向金融机构、亲戚朋友以及高利贷融入资金来度过生活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832.3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樊纲;;发展民间金融[J];资本市场;2000年12期

2 白钦先;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战略性重构重组与重建[J];中国金融;2004年12期

3 何广文,冯兴元;农村金融体制缺陷及其路径选择[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4年08期

4 李静;为农村提供更多的贷款服务——山西省原平市屯瓦村调查[J];中国农村观察;2000年03期

5 何广文;从农村居民资金借贷行为看农村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J];中国农村经济;1999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余章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D];西南财经大学;2001年

2 于海;金融制度比较与中国农业金融制度发展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3 李明贤;重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5875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5875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9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