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经济一体化与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
发布时间:2020-03-17 23:00
【摘要】: 一、论文的选题意义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特点。随着世界经济总量的扩大,各国、各地区经济资源配置不断突破国界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优的配置方式和配置效率,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达到更高的水平。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同时,以地区经济一体化为标志的区域经济合作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区域经济一体化表现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区域自由贸易协定,通过区域内的国际分工寻求扩大经济合作,提升经济增长潜力。近年来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发展格外引人注目,"10+3"模式与"10+1"模式的出现,标志着东亚地区经济合作开始步入体制化发展的新阶段。因此,本论文将围绕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地区的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 二、论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兴起。首先,通过经济全球化与地区经济一体化可并存发展的法律依据的探讨,说明地区经济一体化与WTO不是冲突的而是互补的关系。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是WTO等多边协议,但它也是以地区经济一体化或全球范围内众多双边贸易协定为基础的。其次,分析了地区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原因:由于WTO无法满足一部分国家在开放贸易方面的需求、由此导致一些相似的国家撇开国际组织而建立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地区贸易协定可作为增强一国影响市场竞争能力或规避WTO关于非歧视性要求的手段;一些国家把地区贸易协定作为推进贸易自由化或制度改革进程的机制等。第三,说明了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发展现状及动向。由于上述原因,不仅使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数量迅速增加,更重要的是现有的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在加强与非成员国对话与合作的同时,各大区域经济集团之间也在开始进行合作。第四,从正负两方面分析了地区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第二部分,自由贸易区。根据国际经济学家柏拉萨的五阶段统合论,,提出对于覆盖面较大,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东亚国家来说,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建立,要从以区域贸易协定为基础形式的自由贸易区开始。因此,对自由贸易区的优越性和经济效果,以及建立自由贸易区必须具备的条件进行了论证与说明。 第三部分,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进程。在对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全面介绍了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进程,并对东盟、中国、日本和韩国等主要经济体推进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情况作了详细说明。最后,还对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障碍因素进行了分析:东亚地区各经济体经济发展水平、 WP=3 经济实力的非均衡和经济结构的相似性;东亚地区整体经济实力不强,对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经济的严重依赖性;美国的反对以及日本对东亚经济合作的消极态度;还有东亚地区存在诸多不稳定的政治因素,都有可能妨碍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进程。 第四部分,推进东亚自由贸易区建立的设想。本人在查阅和梳理各种相关文献及研究成果后,最终提出了在10+3框架下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两个最佳方案:一是三个10+1合一,二是中韩日自由贸易区和东盟贸易区合二为一,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在10+3的框架下,中韩日三国通过发挥各自的优势,来支持东盟一体化进程,深化各自与东盟的合作,同时注意加强中韩日之间的合作,加强3个10+1间的协调,那么最终就有可能实现以10+3为主体的东亚自由贸易区。通过中韩日合作的发展和东盟一体化进程的深化,即可通过中韩日与东盟这两大板块的结合而形成东亚自由贸易区。在提出两个方案的同时,还对其实施中有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应对措施进行了积极的探讨。 东亚国家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刚走出了第一步,跟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相比,起步虽晚,但进展较快。在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进程中虽然仍存在种种困难,但这些都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今天推进东亚多边合作的条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而且存在客观的迫切性和内在的动力。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全球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就要积极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积极推进东亚多边合作,为东亚的和平与发展作出应有的努力。
【学位授予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F114.46
本文编号:2587822
【学位授予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F114.46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姜运仓;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2 孙林;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竞争与合作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3 李建平;自由贸易协定(FTA)下的中国—东盟及中国—智利农产品贸易发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明艳;双边自由贸易区发展的成功关键因素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878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587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