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中国经济的内外失衡与转型之路
发布时间:2020-03-17 23:18
【摘要】: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经济获得高速增长。在新的世纪,尤其自2003以来的,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所面临的内外环境,更为复杂多变,特别是中国经济既出现了内部的不均衡,也出现了外部失衡,严重影响了整个经济运行的质量与效益,当前又适逢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如果不及时进行调整、转型,经济增长前景不容乐观。本论文,就是力图统筹兼顾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改革开放等综合因素,进行系统分析,提出失衡的中国经济如何转型,并试图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方向及路径。 绪论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目的与意义;界定与辨析经济失衡、城市化与工业化等基本概念;提出全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阐明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结构安排等。 论文主要研究中国经济内部失衡与外部失衡的现状与具体表现。内部失衡主要是经济结构扭曲、拉动经济发展的力量不均衡、内部需求的不平衡即高储蓄高投资与低消费、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分配结构不合理与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外部失衡则主要表现为国际贸易、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导致风险加剧以及外贸摩擦加剧。 论文主要探讨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基本原因,即资源配置方面的问题。首先分析了资源错误配置的表现及后果,包括重复建设与产业趋同、民营企业难以获得公平支持、粗放式发展、居民收入增长缓慢、资源环境瓶颈日益突出、社会环境恶化以及货币过量供应导致的价格变化无常;接着从中国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与地位、从价格扭曲与缺乏对价格信号作出敏感反应的市场主体,以及政府与市场边界不清、政府配置资源的能力仍然强大等方面论证市场未能成为资源配置的主导力量;最后从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方面来探究其对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影响。 论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首先从改革国民经济分配体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房地产转型促进城市化、发展新形势下的教育等四方面探讨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战略;接着从深化改革构建新型产权制度、实现要素市场化以及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来阐述如何实现体制转型;然后从知识产权的保护、建立强大的资本市场、培育企业家及鼓励创新和发挥后发优势加强科技进步来论证如何转变发展方式。在策论的最后部分,则对如何进一步扩大开放进行了创新研究及专题论述,包括人民币的国际化的步骤及路径安排、如何适度创造外需、怎样实施更好更快地“走出去”战略以及如何管理好和使用好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127
本文编号:2587840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巍贤;中国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1999年01期
2 钟丹;开放经济下的政策搭配理论综述[J];商业研究;2002年15期
3 熊俊;消费需求:我国需求不足的主导方面[J];商业研究;2005年02期
4 高尚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在于体制创新[J];财经界;2005年11期
5 许少强;焦武;;储蓄大于投资与中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J];财经科学;2007年09期
6 刘煜辉;;内外失衡格局下宏观调控遭遇两难困境[J];银行家;2006年06期
7 刘仁伍;;经济结构失衡中的宏观调控[J];银行家;2006年08期
8 高坚;深化改革 启动经济 协调政策——兼析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J];财贸经济;2000年02期
9 徐忠;开放经济中的我国汇率制度选择与内外部平衡[J];财贸经济;2000年12期
10 王芳,赵延涛;“两缺口”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及其扩展[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5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陈乐一;[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2 李明旭;[N];中国证券报;2008年
3 董辅y=;[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4 周天勇;[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本文编号:25878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587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