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社会建构主义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

发布时间:2020-03-30 07:26
【摘要】:20 世纪末,以亚历山大·温特为代表的社会建构主义学派在西方国际 关系理论界赢得了主流地位,并与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形成了“三 方论战”的局面。国内学术界也随即展开了对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评介、 研究和争论,其成果已相当丰硕。但是,迄今为止,学术界还鲜有学者运用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方法研究国际关系中的现实问题,特别是区域经济合作问 题。鉴于社会建构主义对国际合作有其独特解释,本文试图将社会建构主义 和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结合起来,一方面推动社会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的运用,另一方面从社会建构主义视角重新诠释东亚区域经济合作问题。 自 20 世纪 70、80 年代以来,在市场推动和各国政府引导下,东亚区域 经济合作取得了巨大进展,其成就是有目共睹的;90 年代以来,东亚地区进 入政府间性质的区域经济合作阶段,并取得了实质性成果;进入 21 世纪后, 制度性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迅速,东亚主要国家对地区经济合作表现出巨大 的政治热情和决心。因此,分析、解释和预测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已经成为本 地区政府、企业和学界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国际关系领域,对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相关研究成果了了,这是因为 战后以来比较成熟的区域经济合作实践及其理论都集中在欧洲,这说明运用 现有区域经济合作理论解释东亚区域经济合作面临着现实和理论“边界” 的 差距。因此,对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突破性理论研究,要求一种新的理论视 角和方法。这正是本文选择从社会建构主义视角来解释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 基本立意所在。 以亚历山大·温特为代表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体系涵盖三个层次的内 容:一是较为宏观的地区体系文化。它有三种理想状态:基于敌人关系的霍 布斯文化,基于竞争者关系的洛克文化和基于朋友关系的康德文化。每一种 文化状态都是由国家与体系的互动以及国家间的互动实践造就和支承的,同 时体系文化也对国家产生因果作用和建构作用;二是国家的身份和利益。国 家身份既是国家对自己在体系中的位置和角色的主观认知,也是他者所持有 的观念,因而具有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国家的身份界定了国家对自我利益及 其实现方式的观念;三是体系文化的转变。这是国家间的互动结果,它表现 为体系内国家新的集体身份的形成。新的集体身份形成的原因取决于四个主 变量:相互依存、共同命运、同质性和自我约束。其中,自我约束是其它三 个变量的制约性因素。 本文通过对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进行建构主义的分析和解释,初步得出了 I WP=6 以下三方面的结论: 第一,在冷战结束后,东亚地区正在建构一种典型的、以尊重国家个体 性为特征的、亲合作的洛克文化;东亚国家在与这种地区体系文化互动的过 程中,各国的国家身份和国家利益正在重新建构并越来越倾向于“东亚化”; 东亚国家间的互动进程正在形成有利于区域经济合作的集体认同。 从社会建构主义视角来看,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仍存在着不少障碍:一是 在集体身份形成过程中,原来的国家身份与新的集体身份所界定的利益的冲 突;二是合作中的信任问题。信任的建立取决于东亚的两个地区大国(中国 和日本)的自我约束以及其它国家对自我约束的反馈。在这方面这两个大国 的表现一个令人可喜,一个令人堪忧。 第二,社会建构主义相对于传统理论的优势在于:(1)社会建构主义的国家 身份和国家利益理论解释了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国家在进行区域经济合作时行 为或政策选择的深层原因。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利益驱动解释模式,也不是一 个简单的政治谈判解释模式,而是一个国家在互动中合作身份和利益重新建构的 动态解释模式。从社会建构主义的视角分析区域经济合作,有助于我们看到单纯 的权力利益分析无法发现的角落。(2)社会建构主义关于三种国际政治无政府 文化的分析,为区域经济合作的研究增设了更加清晰的背景(3)社会建构主义 的集体认同理论不仅解释了合作关系的形成,而且也解释了合作得以持续下去的 内在条件和可能。 (三)社会建构主义作为研究区域经济合作的一种范式,尽管能够对区 域经济合作勾勒出一个整体的、动态的分析框架,却不能在具体的合作问题 上给予明确地分析。因此,社会建构主义代替不了传统的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而是对后者的恰如其分的补充。它们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替代关系,而是亦 此亦彼的互补关系。 本文共分为四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首先对传统区域经济合作理论按照自由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流 派进行了梳理,对每种理论的优势作了说明,然后概括了这些理论的共同特 征,指出这些理论在解释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时,方法论上是不完整的,理论 与现实基础是有差距的,同时无法解释进程中国家本身发生的变化及其对区 域经济合作产生的影响。因此,需要用一种新的理论对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进 行新的分析和诠释。 第二章,首先介绍了温特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体系,然后确立了建构主 义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三个分析层次:一是区域宏观体 系文化结构;二是国家身份和利益的建构;三是区域国家间的互动进程(集 II WP=7 体身份的形成)。 第三章,按照历史时间顺序,以东盟区域经济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F1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彦;赖映虹;;试论软实力和经济合作的关系[J];经营管理者;2011年12期

2 王建欣;;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J];经营管理者;2011年12期

3 张彦;;东盟经济合作的建构主义解读[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朱耀顺;孙康;丁红卫;;非传统安全视角下的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年06期

5 丁庆龙;;ECFA:两岸经济合作持续前行[J];华人世界;2011年08期

6 曹张龙;;黑龙江省与俄远东地区经济合作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5期

7 刘大鹏;;整合国际物流 加强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国际合作[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年12期

8 孙红;李德迎;;区域安全复合体中的“极”与非“极”间的互动与身份塑造——以冷战后日本对蒙古经济外交为例[J];理论界;2011年08期

9 鲁洪柯;;王毅《旺报》谈话为两岸经济合作打好底盘[J];台声;2010年05期

10 姚涛;辛羽;;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合作现状的简要分析[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岚;普永生;;加快个开蒙城市群建设,促进边境地区对外经济合作[A];庆贺黄淑娉教授从教50周年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王贵满;林宏;刘亚军;关义新;;科技合作与经济合作相结合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吉林省梨树县农村复合型合作经济协会的调查与思考[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8年

3 严法善;;推动东北亚区域的经济合作——市社联等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那·图木尔;;蒙中经济合作与人民的健康[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健康安全与保障--面对人类关注的健康问题”医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6年

5 刘承智;;对构筑沿边地区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思考[A];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与沿边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田伯平;;香港回归与苏港两地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A];百年沧桑论香港——江苏省暨南京市各界举行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7 陈岸明;俞友康;;WTO框架下粤港澳台经济合作模式探讨[A];“区域经济整合:模式、策略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兰胜德;陆景林;;从战略高度认识和把握泛北部湾经济合作[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9 薛伟;王雨冰;;沿边城市经济发展策略分析[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10 周鸣馨;;东北亚地域的经济合作与前景——市经济学会举办学术研讨会[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宋志明;陕晋沿黄河城市经济合作座谈会举行[N];陕西日报;2008年

2 记者 陈成智邋袁锋;越南—中国(海南)经济合作论坛在海口举行[N];海南日报;2008年

3 记者 鄢振刚;湘桂经济合作硕果满枝[N];湖南日报;2008年

4 上海东亚研究所 钟焰;提升沪台经济合作的层次与规模[N];解放日报;2008年

5 记者 胡欣;辽宁太平洋经济合作委员会举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座谈会[N];辽宁日报;2008年

6 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副社长 副岛利宏;进一步加强两国经济合作[N];人民日报;2008年

7 记者 王翠莲 董立龙 刘成群;2008冀台经济合作洽谈会在张家口举行[N];河北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刘静岚 通讯员 余娟;湘潭将举办2009湖南经济合作洽谈会暨第三届湘商大会[N];湘潭日报;2008年

9 记者 程刚;乌日签署经济合作谅解备忘录[N];科技日报;2009年

10 记者 陈永平 通讯员 孙新华 刘畅;二连浩特市构建向北开放经济合作走廊[N];内蒙古日报(汉);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云燕;社会建构主义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D];复旦大学;2004年

2 王智源;组织间知识产权经济合作与交易的模式及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3 沈明春;北宋时期东亚区域体系的转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于金镒;环黄海经济合作与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5 刘吉昌;中国行政区际经济合作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6 戴慧;地缘政治视角下上海合作组织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刘澈元;两岸经济一体化取向下台湾与大陆西部经济合作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8 李敏伦;上海合作组织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9 李雪威;冷战后韩国对朝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10 艾哈迈德·沙里门;海湾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和发展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涛;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与我国的战略对策[D];吉林大学;2004年

2 闫科闻;东北三省经济合作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孙子东;亚太地区经济合作模式演进与中国对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4 孙建;GMS进程中云南产业集群构建的理论及实践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5 林圣爱;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形成之政治环境分析[D];延边大学;2005年

6 王秀芝;中部崛起视野中的中东部互动发展与经济合作研究[D];南昌大学;2005年

7 曹扶生;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与联动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8 郭静;经济对当今英语和法语国际地位的影响[D];外交学院;2006年

9 周涛;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高中峰;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072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6072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5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